安世半导体风波:荷兰“抢”走公司,欧洲车企为何还得求中国?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6 06:57:03 阅读量:0

2025年9月的最后一天,荷兰政府一纸政令搅动全球芯片产业链。他们援引1952年《商品可用性法案》,宣布强制接管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荷兰总部。彼时,不少欧洲媒体欢呼“夺回关键芯片资产”,可短短一个月后,欧洲汽车业却陷入集体恐慌——大众德国工厂停产,高尔夫(图片|配置|询价)、途观等主力车型生产线停摆;博世集团酝酿让员工无薪休假;采埃孚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一颗售价仅几美元的车规级芯片,竟让欧洲汽车工业近乎瘫痪。更让欧洲车企费解的是,明明安世已归荷兰所有,他们采购芯片却仍要向中国寻求豁免,这桩看似矛盾的闹剧,藏着全球化产业链的深层逻辑。

荷兰政府或许以为,掌控了安世的法律所有权,就握住了芯片供应的主动权。可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安世半导体全球超过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集中在中国东莞。这道工序是芯片制造的“最后一公里”,没有它,荷兰总部手里的知识产权和设计图纸,不过是一堆无法落地的废纸,就像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再精致的外壳也无法上路。车规级芯片的特殊性更让欧洲车企雪上加霜,安全气囊控制、刹车系统、发动机管理等核心部件所用芯片,更换供应商需要12到18个月的重新认证周期,欧洲车企根本耗不起这段时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评估报告直白指出:“短期之内,欧洲没有任何替代方案,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获得中国的出口许可。”

迫于生存压力,欧洲企业开始做出务实选择。德国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和欧摩威率先行动,向中国商务部提交豁免申请,甚至接受了安世中国提出的人民币结算条件。随后,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纷纷跟进,曾经对“中国供应链”心存芥蒂的企业,如今不得不放下姿态。欧盟技术负责人亨娜·维尔库宁也曾紧急约见荷兰钦定的安世临时首席执行官,试图将其纳入“欧洲芯片法案工作组”寻求突破,可此时中美已达成相关协议,欧盟的努力终究晚了一步,更像是在为荷兰的冲动收拾残局。

安世半导体风波:荷兰“抢”走公司,欧洲车企为何还得求中国?-1

荷兰的处境此刻尤为尴尬。它本想紧跟美国步伐,却没料到自己成了“弃子”——特朗普一句表态,就让荷兰所谓的“接管必要性”荡然无存,留下荷兰独自承担法律风险与外交压力。法律上,安世归荷兰所有;可现实中,中国通过产能控制、出口管制等“硬杠杆”,掌握了安世的实质控制权。这种错位,就像一个强盗抢了房产证,却发现房子的锁早已被主人更换,根本无法进门。安世事件彻底打破了“法律所有权=实际控制权”的固有认知,也让全球看到,在高度互联的产业链中,实体经济的产能布局远比一纸政令更有分量。

短期来看,中国出口豁免的审批或许能缓解欧洲车企的燃眉之急。但从长期来看,这场风波将成为全球供应链演进的分水岭。欧盟已开始讨论建立关键芯片战略库存,推动产能本土化,可这种“去风险”战略需要巨额投资和漫长时间,远水难解近渴。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正通过这次精准应对持续提升。安世半导体的故事,最终成了一个鲜明的象征:它揭示了法律虚构与经济现实的鸿沟,也证明了旧式强权政治在全球化时代的局限性。欧洲车企排队向中国申请豁免的场景,不仅是一场供应链危机的应对,更像是一场全球权力格局重塑的仪式——从此,工厂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或许比议会大厅里的法律条文更能决定一个国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安世半导体风波:荷兰“抢”走公司,欧洲车企为何还得求中国?-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