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着汽车视频,我猛然发现:曾经热血直言的车评人,如今说话都像戴着镣铐的舞者,每一个词都精心斟酌,就是不告诉你这车到底好不好。
我追汽车评论已经十六年了,从2009年看到现在。那时候的车评,就像朋友间聊车,好就是好,差就是差,看完就知道该不该掏钱。
可现在呢?很多大博主我已经不看了。他们像被拔了舌头的鹦鹉,绕着缺点走,拿着中性词跟你打哑谜。"底盘调校偏运动"——意思是颠得你腰疼;"动力输出线性"——翻译过来就是肉得超车费劲。

你得像个侦探,从字缝里猜真实意思,太累了。
岚图追光 PHEV最低售价:25.28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09懂车实测暂无车友圈7610车友热议二手车13.18万起 | 56辆图片来自于网络
01 话语权变形记:从“权威评测”到“商业共谋”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10年前后,那时的汽车媒体人被真心称作“老师”,车评像是面向小众圈层的说明书。

那时的车评人手上沾着机油,笔下写着真实。一篇车评要筹备数月,路测记录上千组数据,稿件三审三校。那种“慢”,让车评人有时间沉淀思考,也让商业干预的成本变得极高。
2010年后,互联网带来了车评的“黄金时代”。论坛让普通车主也能发声,一篇关于“某车型刹车偏软”的帖子可能引发数千人讨论。专业车评人不再是“权威说教者”,而是“深度解读员”。

但好景不长。2018年前后,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中国车评滑入了“流量牢笼”时代。
图片来自于网络
02 “完美”的谎言:当车评成了营销式表演岚图汽车CEO卢放曾直言不讳:“汽车测评不能变成‘营销式表演’,得站在用户立场说真话。”
可现在,多少车评还能守住这条底线?
流量成为唯一的创作指挥棒。“消费者需要了解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 这一内容创造原则,变成了 “算法愿意推动什么我们就制作什么”。
更可怕的是,车企的公关逻辑彻底扭曲。他们不再关注车评的真实性,而是关注“能不能带来流量”。为了控制舆论,车企会与自媒体车评人签订“合作协议”,要求只能说优点,不能提缺点。
于是,我们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完美”车评——每辆车都“颜值炸裂”,每款动力都“随叫随到”,每个底盘都“韧中带柔”。
当所有车都是满分,满分就失去了意义。
岚图梦想家 EV最低售价:34.99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01懂车实测暂无车友圈1.8万车友热议二手车18.38万起 | 36辆图片来自于网络
03 数据的迷思:普通人谁天天把车开上赛道?还有些大博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用极限测试代替日常体验。
动不动就上赛道,弹射起步,百公里加速差个0.1秒都能分析五分钟。麋鹿测试、绕桩速度、制动距离...数据琳琅满目,实用性几乎为零。
有几个车主会天天把家用车开上赛道?谁会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测试极限过弯?
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评价不应脱离用户真实场景。正如岚图卢放所说,城市代步和长途越野对车辆的要求完全不同,家用用户看重空间舒适,年轻消费者更在意操控智能,“哪有能包打天下的测评?”
用户真正关心的空间、舒适性配置、内饰氛围等直接关乎主观驾乘感受的产品点,反而在数据狂欢中被遗忘了。
岚图梦想家 EV最低售价:34.99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01懂车实测暂无车友圈1.8万车友热议二手车18.38万起 | 36辆图片来自于网络
04 清流可贵:怕兄弟开陆虎的复杂心态最近刷到一个小博主,本身就是汽车工程师,周末开着车不紧不慢地介绍。
他没有华丽转场,没有夸张表情,就是平静地讲这车好在哪,不好在哪。说座椅通风声音太大,车机逻辑反人类,后备箱开口太高搬东西费劲——都是实实在在的使用感受。
这种内容,就像在海鲜市场里喝到了一碗清粥,舒服、熨帖。
但我不会介绍这个博主的——“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陆虎。”
怕他火了之后,也开始满口中性词,也开始接软广,也开始“底盘调校偏运动”。这种心态很矛盾,却道出了多少车迷的担忧:我们渴望真实的声音,又怕真实被商业吞噬。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地下车库里,老车主摸着新车感叹:“要是车评人能像你一样有啥说啥,该多好。”
好的车评,应该是一场真诚的对话,而非精心编排的表演。
当车评人不敢批评,当缺点被中性词包裹,当体验被数据淹没,车评就失去了连接车企与用户桥梁的价值。
我们期待的,不过是那个能坦然说“这车这里不好”的声音。毕竟,真正的朋友,从不对你说假话。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