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官员塞茹尔内最近发表讲话,说欧洲过去太相信环保和自由贸易这些理念,结果现在被中国和美国逼得喘不过气,他直接呼吁调整政策,不能再继续死守老规矩,这番话引起媒体广泛讨论,也让人们意识到欧洲汽车产业面临的局面确实不轻松。
数据摆在眼前,都是真实的,今年前九个月里,意大利人买的中国车数量增长了一倍半,整个欧洲市场原本本地车占七成份额,到2035年可能只剩下五成五,更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零部件以前八成五是欧洲自己生产,今后恐怕连一半都达不到,中国品牌在欧洲28个国家的新车注册量,上半年已经达到整体的5.1%,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这些数字不是预测,而是已经发生的实际情况。

欧盟现在有点坐不住了,原本计划在203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但塞茹尔内提出需要更灵活的做法,不能死守一个方案,德国之前就主张为碳中性燃料留出空间,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有一定道理,同时欧盟还打算推动一项新战略,专门制造价格更低的小型电动车,用来和中国车型竞争,他们注意到比亚迪在西班牙和匈牙利的工厂使用中国零件和中国工人进行组装,认为这种情况难以接受,但又不敢轻易加征关税,担心反过来损害自己的利益。
欧洲在供应链上也开始想办法,塞茹尔内提到不能再依赖中国供应稀土,得找巴西、加拿大和非洲这些地方帮忙,同时也要自己开采矿产,还要回收利用材料,这不是临时想到的,而是过去十年里被中国限制之后才意识到的,中国对电池材料的控制太强,现在欧洲正努力摆脱这种依赖。
但老百姓并不接受这种做法,政府那边着急得很,消费者却高高兴兴买中国车,德国、瑞典和英国的道路上,比亚迪、零跑和小鹏的车随处可见,JATO的分析师指出,欧洲人其实很认可中国车的技术和设计,主要是因为价格实惠又实用,奔驰的首席执行官也公开表示,不应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加征关税只会阻碍技术交流,最终对各方都没有好处。

欧盟说要保护自己的产业,却又控制不了消费者的选择,他们试图用政策影响市场,结果市场反而更青睐中国品牌,这种矛盾显示出政策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欧洲方面想扶持本土企业,但用户认为中国汽车性价比更高,这种认知上的分裂,正是欧洲汽车行业面临的实际困境。
我觉得这件事很真实,欧洲车不是不行,是他们的思路跟不上节奏,中国车能打进来,靠的不是补贴或者低价销售,而是产品本身过硬,欧洲人嘴上说焦虑,行动却很诚实,政策可以调整,工厂也能搬迁,但人心不容易改变,消费者看重的是体验,不是口号,这一点很多官员还没有想清楚。
塞茹尔内他们调整方向是好事,但只是口头呼吁和设定门槛不够,必须拿出真正的好产品来,否则政策再严格,市场还是会选择合适的产品,毕竟买车是实际消费,没有人会为了情怀花钱。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