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何还不能实现量产?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6 04:13:23 阅读量:0

“充电10分钟续航1500公里”“2025年量产”“领先中国20年”.....固态电池的口号,已经喊了10多年。

作为普通观众,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狼来了”般的戏弄,恼火之余也心生疑惑:

尽管中日韩企业在固态电池布局了数10年,争相在新闻上高呼“有重大突破”,但为何至今未见哪家车企敢说,“可以来买我家的固态电池车了”?

1、固态电池三大难题,困住全球

中日韩三国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何还不能实现量产?-1

当前市场对固态电池的高度关注,源于现有新能源汽车性能仍存在提升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处于180-220Wh/kg区间,车辆续航里程上限约为700公里。相比之下,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续航能力可提升至1500公里以上,并可能在十分钟左右完成快速充电。

中日韩三国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何还不能实现量产?-2

储能足、充电快,谁能不心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固态电池,被三大难题难住。

中日韩三国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何还不能实现量产?-3

首先,工艺是个大麻烦,液态电解质能贴合电极,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却是“固体贴固体”,缝隙会使离子传导阻力飙升;电池充放电时电极膨胀收缩,产生超200兆帕应力,不仅破坏接触、导致性能暴跌,还可能诱发短路的“锂枝晶”。

当前固态电池主要技术路线各存瓶颈:聚合物体系工艺成熟但离子电导率偏低,难以满足电动汽车动力需求;氧化物体系稳定性优异,却同样受限于离子迁移效率;硫化物体系虽具备最优导电性能,但遇水和空气易失效,且需依赖镧、锗等稀有金属,导致成本持续攀升。

数据显示,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每瓦时2元,是传统锂电池的3-5倍,短期内仅“富豪专属”,高昂的成本成了困住全球的第三大难题。

“能量密度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到2027-2028年才可能产业化”。当前中美日韩面临的挑战,与中国曾在高新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有相似之处——技术前景明确,却被核心难题卡脖子。

2、技术攻坚还是市场炒作?

对于用户需求,车企心知肚明,他们也深谙:技术跃迁会改变现有的行业格局,不提早布局,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

因此,多家车企相继公布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展:丰田宣称“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宝马宣布“2026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宁德时代、比亚迪也在技术发布会上展示了相关研发成果;上汽、长安公布了各自的量产时间表......

不盲目冒进,却快人一步

虽量产尚远,但中国在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布局已抢先领跑。与日本企业专注硫化物路线、欧美企业多停留于实验室阶段不同,中国采取了"多路线并行推进与半固态过渡"的务实发展路径。

通过同步推进聚合物、氧化物与硫化物三种技术路径,有效分散研发风险。同时,率先推广保留部分液态电解质的半固态电池方案,在降低技术门槛与控制成本的同时,加快商业化应用进程。这一布局既推动产业链完善、工艺优化,也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资金“输血”。

该思路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用“过渡产品打开市场、市场反哺研发”,既发挥完整产业链优势,又避免“光烧钱不落地”的尴尬境地。

好技术需要时间打磨,急不得。于消费者而言,与其天天盼着固态电池量产,不如多看看现在的液态电池车型,解决当下家庭刚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