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靠轩逸霸榜中国家轿市场5年的日系巨头,如今要靠卖总部填窟窿了——11月最新消息,日产汽车官宣:以970亿日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出售横滨全球总部大楼,这笔钱将全部用于填补亏损;同时披露2024财年净亏损超100亿元人民币,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计划关停4成海外工厂。
从“省油耐用的技术标杆”到“变卖核心资产求生”,这家日系三杰之一的车企,只用了3年?
100亿亏损+2万裁员:日产的“刮骨疗伤”有多狠?
这份“自救清单”,每一项都透着绝望:

- 亏损创3年新高:根据日产2024财年财报,全年净亏损达1820亿日元(约合100亿元人民币),同比由盈转亏暴跌220%,营业利润率仅0.8%,远低于行业3%的及格线;

- 裁员规模史无前例:2万名被裁员工覆盖生产、行政、研发等部门,其中中国区占比超30%,东风日产部分工厂已出现“轮岗待工”;
- 卖总部是无奈之举:此次出售的横滨总部是日产1990年建成的核心资产,采用“售后回租”模式(未来20年继续租用),仅能带来约740亿日元净收益——对于100亿的亏损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更棘手的是债务压力:日产2025年到期债务超200亿元人民币,穆迪已将其信用评级下调至“Baa3”(接近垃圾级),融资成本比2021年涨了3倍。

曾靠轩逸年销113万,如今中国市场跌成“三流”
放在3年前,日产还是中国市场的“香饽饽”:
2021年,它在中国年销113万辆,轩逸以54万辆的成绩蝉联A级轿跑销冠(相当于每10分钟卖1辆),天籁是中高级车“舒适天花板”,奇骏更是合资SUV的“流量担当”。那时的日产,靠“CVT变速箱+省油耐用”的标签,是无数家庭“第一辆车”的首选。
但2022年起,它的销量断崖式下滑:
- 2024年中国销量仅60万辆,同比暴跌38%,轩逸被比亚迪秦PLUS反超(秦PLUS年销68万辆);
- 2025年1-10月,东风日产销量55.8万辆,同比再降9.98%,部分4S店开始“买一送一”清库存;
- 主力车型全面落后:轩逸3年没大改款,车机还是“老年机级别”,而秦PLUS已经标配L2+辅助驾驶和15.6英寸智能屏;奇骏的三缸机争议未平,又被哈弗H6、吉利星越L抢走了市场。
为啥崩得这么快?3个致命坑踩得太准
日产的溃败,不是“突然死亡”,而是踩中了行业转型的3个大坑:
1. 新能源转型慢半拍
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超40%,但日产纯电车型只有艾睿雅1款,2024年销量仅5000辆(同期比亚迪宋PLUS EV卖了28万辆)。它的纯电技术还停留在“油改电”阶段,续航虚标、充电慢的投诉占比超30%。
2. 成本比国产高15%
日产的供应链依赖日本本土零件,加上合资模式的分成成本,同款A级车的生产成本比比亚迪高15%。当国产车型把价格压到10万内,日产只能“降价保销量”——轩逸终端优惠从2万涨到4万,利润直接被砍光。
3. 没接住“智能化”的风口
中国消费者现在买车先看“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但日产的车机系统还是2019年的版本,连语音控制车窗都做不到。有车主吐槽:“花15万买的轩逸,不如8万的五菱缤果(图片|配置|询价)智能。”
网友吵翻:日系车的“黄金时代”真结束了?
这事儿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
“以前觉得日系耐用,现在国产又智能又便宜,谁还当冤大头?”
“卖总部是缓兵之计,转型跟不上,早晚得退出中国市场”
“我家轩逸开了5年,现在想换比亚迪,不是不爱国产,是日产真的不行了”
也有人替它惋惜:“当年的技术多牛啊,怎么就躺平了?”
其实不止日产,丰田、本田的中国销量也在下滑——2024年,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50%跌到35%,国产新能源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日产还能翻身吗?曾经买过日产车的朋友,现在会换国产车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