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大众高尔夫汽车里,藏着400多颗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决定特别明智!”10月,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的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许多网友直言看不懂——安世半导体这棵“摇钱树”本是中资花340亿元真金白银救回来的,现在被荷兰强行夺走,德国不劝和反而叫好。
更讽刺的是,荷兰费尽心机抢来控制权,把欧洲一堆车企坑惨了。

安世半导体的故事要从六年前说起。2019年,当安世半导体濒临破产时,中国闻泰科技砸下340亿元收购了这家企业。
中资注入后,安世半导体借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在2024年营收飙升至147亿元,毛利率达37.47%。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出手,以“国家安全”为由,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制定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股权强制交由第三方托管。
随后,荷兰法院迅速暂停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整个程序仅用七天,被业内视为一场“法律闪电战”。
这场接管行动绝非临时起意。时间线揭示了更为复杂的背景。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新一轮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制裁。荷兰政府恰恰在第二天采取了行动。
独立运营面对荷兰的强制接管,安世中国选择了独立运营。10月19日,安世中国宣布进入“独立运营”状态,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未经中国区认可的指令”。
更为关键的是,安世中国所有销售强制改用人民币结算,彻底改变了以往使用美元等外币的交易方式。同时,安世中国切断了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自主发放工资并重组供应链。
安世中国还驳斥了荷兰方面关于中国工厂芯片质量的质疑,强调所有在华生产并交付的产品均符合安世一贯的技术标准。
11月2日,安世中国发布公告称,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能够稳定、持续地满足广大客户直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
荷兰抢来的实际上只是“空壳总部”,真正的生产命脉还在中国手中。
没有赢家这场控制权之争,没有真正的赢家。但从博弈态势看,荷兰虽然获得了法律上的控制权,却可能面临实质性的损失。
安世半导体供应的芯片零部件,是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要一环。10月份,16家欧洲车企曾因“安世风波”联名发出“停工在即”的警告。
更换汽车芯片供应商并不像更换一个零件那么简单。国内某车企研发总院的负责人指出:“汽车毕竟是跟人的生命安全相关的产品,我们不能随意买回来切换”。
车规级芯片的资质认证周期长达6到12个月,即使有其他厂商提供同类型可替代产品,也需要重新调试、反复验证,无法短期内完成替换。
在功率器件领域,中国的自主率正在提高。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斯达半导体等国内企业已形成了几支主力军。
士兰微的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预计2025年四季度试生产,2026年可大规模供应车用市场。
“离婚”会成真?这场“离婚”大戏的特殊之处在于,双方被强制分开后,却发现彼此的生命线依然紧紧缠绕。
安世半导体“离婚”大戏揭示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层变化——供应链安全不再仅仅取决于价格、良率或产能,而更多地取决于地域、政策与控制权。
从2019年被中资收购到2025年被强制“离婚”,安世半导体的命运折射出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的变迁。
未来,这场“离婚”大戏可能呈现三种走向:
陷入僵持:双方各自控制着公司的一部分核心功能,谁也难以完全吃掉对方,形成“焦土对峙”。全球汽车产业链将持续承受这种分裂带来的痛苦。
谈判与妥协:在巨大的产业压力和经济损失下,不排除双方最终回到谈判桌前,达成一种新的、复杂的合作管理模式。
一方彻底出局:要么荷兰在法律层面完成对公司的彻底“剥离”,但这会使其失去产能;要么中方通过强大的制造优势和市场优势,迫使全球客户接受新的供应链现实,架空荷兰总部。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表示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而安世中国次日就公告库存充足,可稳定供应至年底。这表明,中国手握实实在在的产能与库存,而荷兰只拿到了法律文件上的控制权。
大众已与士兰微签订2026年供货协议,宝马将中国产SiC模块的验证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这些迹象显示,欧洲车企不敢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