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刷头条是不是总刷到这种新闻?
“某车企高管痛心疾首:我们又被黑了!”

“友商手段下作,竟雇佣水军抹黑我们!”

“技术发布会变成‘诉苦大会’,细数被黑十大罪状”

好家伙,放眼望去,整个汽车圈简直是“全员受害者”,一台台售价几十万的钢铁猛兽,背后却都藏着一颗颗脆弱无比的“玻璃心”。合着咱们这看的不是新车发布会,而是大型古装苦情剧——《窦娥冤》之车企篇?
今天,我们就来戳穿这个“皇帝的新衣”,看看这“被害妄想症”的背后,到底藏着哪些见不得光的生意经!
第一:贼喊捉贼,先手必胜的“公关盾牌”
你有没有发现,只要一款新车出了负面,比如自燃了、断轴了、车机卡成PPT了,车企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我们赶紧查”,而是“我们被黑了”。
这招高明在哪儿?这叫 “抢占道德制高点”。
先把“受害者”的帽子戴自己头上,立马就能博取一波不明真相群众的同情。把产品的技术问题、质量缺陷,巧妙地转化为“江湖恩怨”,成功转移公众视线。
逻辑链是这样的:
我的车有问题→ 不是我的车不行 → 是有人眼红我、嫉妒我、要搞死我 → 所以我是受害者 → 你们应该谴责那个“看不见的敌人”。
这样一来,压力的皮球就被一脚踢飞了。消费者还怎么去追究产品本身的问题?你都这么“惨”了,我再骂你,岂不是成了“黑子”的帮凶?
“我被黑了”是一块万能遮羞布,专门用来掩盖自身的产品力不足和公关危机。谁先喊出来,谁就暂时安全了。
第二:营销内卷,打不过就“卖惨”
现在的车市是什么情况?血海!一片血海!从10万到100万,每个价位段都挤满了玩家。技术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你今天发个800V快充,我明天就能掏个900V出来。
当硬实力难分高下的时候,“软实力”就开始作妖了。
“卖惨”成了一种新型的营销人设。 想象一下:一个白手起家、技术过硬、但总被行业恶霸欺负的“老实人”形象,是不是特别能引发共鸣?
把自己塑造成挑战旧秩序的“屠龙少年”,把所有竞争对手都暗示为“恶龙”。这种悲情叙事,能迅速凝聚起品牌粉丝的忠诚度,让用户产生一种“我们在共同守护一个好东西”的错觉。
在营销话术严重内卷的今天,“受害者”身份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情感牌。打技术牌要钱,打价格牌要命,打感情牌,只要脸皮厚就行。
第三:饭圈化运营,培养“死忠粉”当盾牌
这一招,是跟娱乐圈学的终极奥义——饭圈化。
车企通过精心营造“家族感”、“圈子文化”,把用户变成“粉丝”。然后不断地向粉丝灌输“我们家哥哥(品牌)太难了,全世界都想害他”的思想。
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一旦网络上出现任何负面评价,根本不用车企自己动手,庞大的“自来水”粉丝团就会倾巢而出,用“你肯定是某某派来的黑子”、“你不懂车”、“你跪久了”等言论,把负面声音淹没。
车企乐见其成,偶尔还要出来“劝架”:“请大家理性,我们要用爱发电。” 瞧,这“受害者”形象是不是更立体、更无辜了?
培养一批自带干粮的“护卫队”,让用户主动为自己公司的瑕疵辩护,这是公关的最高境界。
说了这么多,咱们普通消费者到底该咋办?难道车企之间就真的没有“黑公关”吗?
当然有,但这不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记住这三条铁律,谁也忽悠不了你:
1.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别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车好不好,自己去试驾,去感受。方向盘、刹车、座椅不会骗人。
2. 数据会说话,但也会撒谎。 别只看他吹嘘的“第一”、“冠军”,要看上险量、保值率、以及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的真实车主反馈。
3. 永远为产品买单,而不是为人设买单。 你是买一个靠谱的交通工具,不是认一个“干儿子”。车企惨不惨,跟你花出去的真金白银没有一毛钱关系。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当一个行业里,所有人都在喊疼的时候,我们得想一想,是不是“戏精”太多了?真正埋头造好车的企业,没那么多时间天天在网上“哭坟”。
把眼泪擦一擦,把车造好点,比什么公关声明都强。消费者,从不辜负真诚。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