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负责产业政策的副主席塞茹尔内昨天发表讲话,提到欧洲汽车产业面临困境,他认为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需要调整,并首次提出要对中国企业在欧洲设厂设置限制条件,这个表态引起外界疑惑,因为相关环保政策原本由欧盟自行制定,现在却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
今年前九个月,意大利人购买中国汽车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半,而在欧洲二十八个国家里,上半年中国品牌的新车注册量已经占到百分之五点一,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这说明并不是中国方面在强行推销,而是欧洲消费者主动选择购买,毕竟如果车子不好开、价格高、服务又差的话,就不会有人愿意买,而中国车不仅价格实惠,性能也可靠,顾客自然愿意掏钱,就算政府出面干预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

欧洲面对的这个难题其实已经持续很久了,他们原本想靠政策推动自己转型,可技术跟不上,供应链也断了,以前汽车上八成多的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现在连一半都到不了,像电池和电控这些关键部分,全都依赖中国供应,稀土资源更是命脉,掌握在中国手里,他们尝试去别的地方找替代来源,比如巴西、加拿大或者非洲,但到现在也没见到实际进展。
比亚迪和长城在匈牙利和西班牙建了工厂,这些厂用本地工人,拿欧盟补贴,组装中国设计的汽车,塞茹尔内说这种做法不行,但大家承认工厂带来了工作和产量,你不能光享受好处,又说别人占便宜,就像有人给你送饭,你还嫌碗不好看。

欧盟嘴上说要公平竞争,背地里却想加关税、查投资,但消费者根本不接受这种做法,德国高速上小鹏、极星和比亚迪的车已经随处可见,奔驰的老板康林松早就说过,加税只会让欧洲车企更依赖中国技术,因为电池和电机他们自己造不出来,保护主义救不了自己,反而会把自己锁死在落后的位置上。
他们打算推出一个经济型小型电动车的新分类,声称是为了支持本土品牌,实际上是因为中国车价格太低,自己没法竞争,只能换个名目申请补贴,这种做法算不上创新,只是被动应对市场变化,就算设立新类别,也不代表能造出好车,消费者还是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欧洲方面总说他们没有产业政策,可他们现在既要管理投资,又要检查产地,这些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政策,这跟当年美国处理日本汽车行业的情况很像,最终还是要靠双方合作才能解决,现在欧洲只是空喊口号,拿不出完整的方案,内部还争论不休,车企高管们想要市场机会,政府方面则在乎面子问题,两边根本谈不到一起去。
塞茹尔内这番话实际上是在试探风向,下个月10号他们会公布新战略,康林松作为奔驰公司的负责人,同时担任行业组织的主席,一直对保护主义持反对态度,时间线很清楚,2023年确定了禁燃令,2025年年中的数据表现突出,年底就要拿出应对方案,但他们是否能够扭转局面这一点让人存疑。
欧洲的衰落源于内部消耗,供应链断裂与政策僵化拖垮自身,最终引发市场崩溃,中国车企进驻欧洲完全遵循商业规则,用国籍作为挡箭牌无法阻挡技术流动、资金注入与人才汇聚,市场运行逻辑始终如一:只认可产品实力与价格优势。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