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宣布“好事将近”。
11月3日,威马汽车通过其官方微信、微博账号发布了上述动态,引发了外界对其“复活”的广泛猜测。据蓝鲸新闻从相关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威马汽车这个月底可能会召开一场关于新车的发布会。该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前述“好事”涉及多方面,包括产品、网络、供应商等,“基本上什么都有。”

这并非威马汽车在沉寂后首次释放积极信号。早在9月6日,作为威马汽车重整投资人的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就通过威马汽车官微发布了《致供应商白皮书》,勾勒出新威马的五年发展蓝图。该计划雄心勃勃,宣称未来5年将向市场推出10款以上的新产品,以满足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当时,翔飞公司曾表示,正全力以赴推动威马EX5和E5车型在温州基地快速恢复量产,并立下目标:到2025年底,保底生产1万辆EX5和E5车型,力争达到2万辆,预计将带来10亿至20亿元的收入。根据白皮书披露的信息,翔飞初期预计投入10亿元资金,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等。
然而,时过境迁。当威马还在为“复活”而奔走时,它所回归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的那片江湖。威马“复活”或许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一片红海中“好好活下去”。
威马上市失败 连年亏损
威马汽车的“前世”,是一部高开低走的典型悲剧。作为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威马曾与“蔚小理”并驾齐驱,是行业内备受瞩目的种子选手。其首款车型EX5也曾有过亮眼的交付成绩,一度是新势力中的销量担当。
威马2019年以16876辆的交付量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仅次于蔚来的20565辆。
然而,危机的伏笔早已埋下。与其他成功上市并打通融资渠道的对手不同,威马的上市之路异常坎坷。多次冲击科创板、港股未果,不仅使其错过了资本市场的黄金窗口期,也彻底暴露了其资金链的脆弱性。无法从公开市场持续“输血”,威马在需要巨额投入的研发、营销和渠道建设上逐渐掉队。
与此同时,连年巨额的亏损不断消耗着威马的生命力。公开数据显示,2019-2021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44.45亿元、50.84亿元,以及82.05亿元,三年间共计亏损174亿元。在“烧钱”如流水的造车行业,没有足够的资本储备意味着无法进行技术迭代和规模扩张。当竞争对手们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时,威马的产品力相对停滞,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最终,资金枯竭、供应商断货、门店关闭、员工离职……威马陷入了恶性循环,直至停摆。
复活后的威马如何适应现在的市场
如今,在重整投资人的支持下,威马看到了“复活”的曙光。但重启工厂、恢复生产只是第一步,它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彻底改变、竞争呈“绞杀”态势的市场。
首先,市场格局已然固化。 “蔚小理”已基本站稳高端脚跟,比亚迪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一骑绝尘,而华为问界、小米汽车等科技巨头的跨界入局,更是将竞争的维度提升到了智能生态和全域能力。威马曾经的主力车型EX5和E5,在如今“卷”配置、“卷”价格、“卷”智能的市场上,产品优势已不复存在。
其次,竞争的核心已发生变化。 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消费者对于车辆的期待,早已从单纯的“电动”代步工具,转向了“智能移动空间”。AI大模型上车、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成为新的卖点。威马在停滞期间,恰恰错过了智能技术迭代最关键的时期,如何弥补这一巨大的技术代差,是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再者,品牌信誉的重建至关重要。 威马此前的经营困境,伤害了老车主、供应商和经销商等生态伙伴的信心。如何恢复售后服务网络、保障老车主的权益,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是其“复活”路上必须解决的软性难题。
结论: 对于威马而言,“复活”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更具挑战的起点。投资人翔飞描绘的五年蓝图固然美好,但现实的道路布满荆棘。新威马需要回答市场:除了资本,它还能带来什么差异化的产品和技术?在一个“强者恒强”的市场中,它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存缝隙?威马的“回响”确实令人期待,但市场留给它的时间和机会,恐怕已经不多了。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