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神车,也有惧怕被时代淘汰的时候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0 05:02:49 阅读量:0

一直以来,A级家轿市场的竞争都非常激烈,甚至有着“得A级家轿者得天下”的说法。

期间,也诞生过不少现象级的产品,例如上汽大众朗逸、东风日产轩逸、长安逸动、吉利帝豪等,他们凭借高性价比、可靠性和实用性深得消费者的信赖,有着“国民家轿”的美称。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汽车市场风云突变,由于市场竞争、技术迭代或品牌战略调整等原因,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朗逸神车,也有惧怕被时代淘汰的时候-1

例如,全球累计销量超1600万辆的紧凑型轿车标杆福特福克斯,已经停产;凭借“魂动设计”和创驰蓝天技术成为B级车操控标杆的马自达6也已经停产,甚至有的车型和品牌已经被市场淘汰,非常惋惜。

因此,面对时代的变革,哪怕是曾经A级家轿市场的“老炮儿”们也不得不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作为“国民家轿”之一的上汽大众朗逸,在累计销量650万辆后也依然选择继续自我革命。

11月17日,全新一代朗逸Pro迎来上市,新车在设计、操控和智能化上迎来不同程度的升级。在产品力升级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了“神车”朗逸最新的革命成果,也看到了上汽大众更加拥抱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态度与决心。

“国民家轿”的“危”与“机”

半个月前的11月3日,上汽大众生产线迎来一个历史性瞬间——朗逸家族第650万辆新车缓缓驶出车间。

自从2008年6月底正式上市以来,朗逸历经17年的风雨兼程,历经五代车型的洗礼与淬炼,终于成为650万中国用户的选择,这个数字让朗逸成功登顶中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家轿”。尤其是考虑到今年燃油车市场份额首次跌破50%的背景下,这个里程碑更像是一份老牌常青树的“生存报告”。

其实,细数朗逸的成名史,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第一代朗逸上市半年就卖了4.4万辆,到2009年12月,月销量突破2万辆,呈猛虎下山之势,对同级竞品车展开追杀。而到了2010年,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朗逸,便以25万辆的成绩登顶销冠,从此开始霸榜之路。

短期的成功是“黑马”,长期的爆款是“神车”。

和日产轩逸、一汽-大众速腾、长安逸动和吉利帝豪等车型的成功一样,17年来,朗逸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始终围绕“家用刚需”的核心所展开。加之它的到来是大众正处在中国市场的巅峰时期,挂大众logo甚至意味着自动增加20%销量,使得朗逸和大众互相成就--大众为朗逸提供品牌背书,朗逸为大众树立新的品牌标杆。此后,朗逸便常年稳坐A级家轿榜单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神车。

哪怕是在新能源当道的今天,所有燃油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朗逸家族仍保持着燃油轿车市场的头部地位: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超13.6万辆,稳居燃油轿车销量榜首。其依然保持着每月2万多辆的销量,足以证明国人对它的喜爱。

正如前文所述的,朗逸的成功除了有大众品牌加持之外,还在于精准抓住了中国家庭对汽车最本质的需求,即可靠、省油、省钱。有数据显示,朗逸的1.5L自吸+6AT版本市区油耗低至5.8L/100km,按当前油价计算每公里成本仅0.45元。虽然这跟实际用车成本可能存在出入,但能够被拿来跟新能源车比用车成本,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

这种务实的产品定位,让朗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对手们纷纷卷配置、卷智能,朗逸依然稳坐钓鱼台。成为新能源当道的时代中的“另类”。

从不断革新的产品力来看,朗逸显然没有满足,亦或者说,它也害怕被市场淘汰,就像前文所述的几款已经停产的神车一样。那么问题来了:新上市的全新一代朗逸Pro,这场自我革新,能否让这位老将延续传奇?

能否继续扮演“国民家轿”

目前,朗逸还在热销,但不代表它可以高枕无忧。今年10月,朗逸已经掉到A级轿车销量榜单第四位,月销量2.24万辆。

它的燃油车老对手--日产轩逸,今年一共拿了6次A级轿车月度销量冠军,10月销量3.4万辆;它的新能源车对手就更多了,秦PLUS、小鹏MONA M03、零跑B01等都是表现不俗的对手,后续随着新能源的大势更趋,还不知道会突然蹦出来哪几款更重磅的竞品。

不仅如此,在智能化时代,朗逸的短板愈发明显。面对比亚迪秦PLUS的旋转大屏、吉利的银河OS系统,朗逸虽然在改款时塞进12英寸中控屏,但应用生态上与新势力具有代差。

另外,年轻家庭更在意的L2辅助驾驶、对外放电等功能缺失,也让其流失了部分Z世代客户。而大众的“保守策略”曾经是一把双刃剑——保留实体空调按键、机械挡把等设计,收获了大量网约车司机和中年用户的点赞,但却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的市场环境下,朗逸的纯燃油身份正在成为其进一步增长的桎梏。

面对危机,朗逸Pro的推出成为朗逸家族的必然选择。这款被称为“小帕萨特Pro”的全新车型,展现了大众在燃油车领域最新的努力的尝试。

首先,朗逸Pro的加法做得聪明。它加入了电子怀挡,不仅让内饰看起来更简洁,更重要的是为中央通道腾出了宝贵的储物空间。同时,它装上了高通8155芯片和12.9英寸悬浮屏,补齐了老款车型在智能体验上的短板。

新车在车身尺寸也进行了优化,长度加长到4720mm,相比现款增加42毫米,高度增加8毫米,但轴距保持2688mm,这是在“体面”与“成本”之间找到的平衡点,也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用车喜好上,毕竟一直以来中国消费者都喜欢更大的车。

而朗逸Pro的减法也做得明智。面对对手们纷纷推出混动版本,朗逸Pro依然坚守成熟的1.5L和1.5T两套纯燃油动力。这套系统虽然少了些电动化的静谧,但其可靠的品质和广泛的用户基础,在那些充电不便的二三线城市,依然是难以替代的优势。

与此同时,朗逸Pro最具突破性的升级,在我看来,更是在于它试图打破“燃油车不够智能化”的行业偏见。

新车的智能配置甚至看齐新能源车型。其基于MQB EVO架构打造,采用高通8155芯片,反应速度提升明显,配合10.25英寸液晶仪表与12.9英寸中控屏,以及科大讯飞语音交互、腾讯车载生态的车载微信、地图同步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朗逸Pro还搭载了15个雷达与5个摄像头,配备了Travel Assist驾驶辅助系统、Front Assist前方辅助系统和IPA全方位智能自动泊车等功能,誓要打破“燃油车不够智能化”的偏见。

这种“智能平权”的策略,让10万级用户不必为了智能功能而被迫选择更高价位车型。而朗逸Pro也没有将智能配置作为溢价的理由,而是以“满配”姿态呈现,这正是其“Pro级智能普惠”的核心内涵。

当然,未来朗逸Pro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对于朗逸自己而言,从市场定位来看,朗逸Pro上市后,老款朗逸不会停产,而是会采取“同堂销售”的策略,它们之间能不能实现上汽大众意想中的产品替换。

对于竞品而言,朗逸Pro的直接竞品丰田卡罗拉、日产轩逸,不仅价格重叠度高,还各有优势。而国产车则在智能配置和动力形式上“降维打击”,15万以内就能买到搭载智能驾驶、混动系统的车型,性价比优势明显。

但上汽大众的牌已经打出去了,除了朗逸Pro直接在产品力上的升级之外,上汽大众全国1000家左右的4S店构成的渠道网络,意味着朗逸车主修车比新势力方便好几个量级。这是大众作为传统巨头的深厚底蕴,也是其在燃油车世界里的护城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