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多地围绕新能源车企的招商大战愈演愈烈:南昌拿出最高4500万元上市奖励、亿元级产业基金扶持,却也有省份因车企用地需求爆发省内“指标争夺战”。一边是车企拉动经济的强劲动力,一边是用地、协调等多重难题,地方政府对车企的“又爱又恨”,藏着产业发展的深层博弈。
一、爱之深:经济引擎的硬核拉动效应车企之所以成为地方政府的“招商香饽饽”,核心在于其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汽车产业上下产业链绵长,从整车制造到“三电”零部件、汽车电子,能直接带动上万就业岗位,南昌就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领产业,通过18项政策条款全方位扶持 。更重要的是,车企能带来持续稳定的税收贡献,还能激活本地配套产业集群,形成“整车带动零部件、零部件反哺整车”的良性循环。此外,新能源车企的落地还能提升城市产业能级,成为地方政绩的重要亮点,这也是各地纷纷出台“一事一议”优惠政策的核心原因。
二、恨之切:用地指标的“吞噬式”需求车企的“甜蜜负担”,首当其冲是对用地指标的巨额消耗。不同于普通制造业,汽车工厂及配套设施需要大面积土地,比亚迪郑州、合肥基地,上汽上海工厂等动辄占用数千甚至上万亩土地,一个大型车企项目就可能耗尽一个城市全年的工业用地指标。在土地资源紧张的省份,这意味着其他产业项目只能“排队等待”,甚至被牺牲。更棘手的是,省级工业用地指标有限,给了A市就意味着B市、C市的招商空间被压缩,容易引发省内城市间的“资源争夺战”,极大考验地方协调能力。

车企落地带来的不仅是用地压力,还有区域间的利益分配矛盾。通常整车厂落地核心城市,配套的零部件厂则分布在周边市县,但部分配套企业存在高耗能、高污染属性,承接市县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治理环境,却只能获得较少的经济收益,形成“核心城市吃肉、周边市县喝汤还受累”的局面。更有甚者,部分车企为套取补贴搞“异地开票”,理想汽车就曾在鄂尔多斯被查出实际销量不足100辆却开出数百张发票,导致地方补贴被违规占用,真正的本地消费者和企业反而受益有限,让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陷入“竹篮打水”的尴尬。
四、破局之道:从“粗放争夺”到“精准共赢”地方政府要破解对车企的两难困境,关键在于告别“盲目招商”,转向“精准合作”。南昌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事后评价奖补”替代事前大规模让利,将补贴与销售收入、研发投入等实绩挂钩,避免政策红利被空转消耗 。在用地方面,可推行“弹性供地”模式,根据企业实际产能分期供地,避免土地闲置;在区域协调上,建立省级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让配套市县也能分享税收分成,化解内耗。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不盲目追求整车厂,而是聚焦汽车电子、智能传感器等高端零部件领域,实现“错位发展”,既降低用地压力,又能提升产业附加值。
地方政府对车企的“又爱又恨”,本质是产业发展质量与速度、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难题。2025年各地的招商实践证明,只有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思维,通过科学政策设计、合理资源配置、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让车企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长久引擎”,而非“短期包袱”。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从来不是抢来最多项目的城市,而是能实现产业、资源、民生共赢的理性实践者。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