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两难 跟“大电”潮还是死磕DM-i?销量数据背后的路线博弈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8 23:14:02 阅读量:0

比亚迪10月销量数据一出炉,一条清晰的分化曲线引发热议:乘用车全系销量436856辆,其中纯电车型销量222559辆,同比逆势增长17.4%;而插混车型销量214297辆,同比大幅下滑31.1%。拉长时间线看,1-10月插混累计销量1827256辆,同比微降2.7%,与纯电34.5%的高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市场正刮起“大电池+小油箱”的增程热潮:智己、昊铂等品牌的增程车型已搭载80多度电池包,CLTC纯电续航突破450km,部分车型甚至达到500km。消费者对长纯电续航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人喊话比亚迪给DM-i车型配上50度以上大电池,但比亚迪的选择却透着一股“执拗”。

一、死磕DM-i:比亚迪的“成本-效率”算盘

在比亚迪工程师眼中,第五代DM技术已是插混效率的极致:1.5T发动机44.2%的热效率搭配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将亏电油耗压至2.6L/100km,满油满电续航更是达到2100km。这种“以油为主、以电为辅”的策略,根植于他们对市场的核心判断。

1. 补能现实的考量:比亚迪坚信,在充电设施尚未完全普及的当下,3分钟加油就能解决续航焦虑的优势无可替代。若为匹配增程车型的续航水平扩容电池,每辆车将增加数万元成本,直接打破“油电同价”的核心竞争力——无家充条件下DM-i每公里0.24元的成本,已与商用电价下的出行成本基本持平。

比亚迪的两难 跟“大电”潮还是死磕DM-i?销量数据背后的路线博弈-1

2. 技术路线的审视:在比亚迪看来,增程式“电量到顶才用油”的模式存在天然缺陷,如同“大负重马拉松”:市区用纯电时,大电池包是多余负担;长途需补能时,大电池短时间充不满,反而沦为累赘。更关键的是,跑高速时增程车发动机仅发电,电机高转速导致油耗飙升至8L/100km,而DM-i的发动机直驱模式能将时速120km的油耗控制在5L左右,动力响应也更迅猛。

这种判断支撑着比亚迪持续深耕DM-i:近期不仅通过软件策略再降10%油耗,还通过OTA让老车主同步享受技术红利,用“榨干每一滴油”的执着巩固优势。

二、有限妥协:在坚守中接招“大电”浪潮

市场的压力终究无法忽视。当DM-i 110-160km的纯电续航上限遭遇增程车型的降维冲击,比亚迪终于释放出调整信号,只是这种调整带着明确的边界感。

比亚迪的两难 跟“大电”潮还是死磕DM-i?销量数据背后的路线博弈-2

海豹07 DM-i的推出,标志着比亚迪“有限度电池扩容”策略的落地:纯电续航提升至230km,同时借助9000T压铸生产线实现车身减重150公斤,巧妙抵消了电池扩容带来的重量增加。实际用车场景中,这一续航表现已能满足多数用户需求——杭州一位车主反馈,日常通勤来回40km,周一充满电周五仍剩30%左右,无需中途补能。更重要的是,第二代插混电池将快充倍率提升至5C,即便电池容量不及增程车型,补能效率也得到了补偿。

这种妥协背后,是比亚迪对核心优势的坚守:既不放弃DM-i混联架构的高效特性,又通过电池迭代和轻量化技术适度迎合市场需求。正如业内分析所言,比亚迪的底线很清晰:可以加长续航,但绝不牺牲成本控制与全场景适应性,海豹07 DM-i满油满电跑300多公里仅掉一格油、亏电油耗约3.3L/100km的表现,正是这种平衡的有力证明。

比亚迪的两难 跟“大电”潮还是死磕DM-i?销量数据背后的路线博弈-3

三、路线博弈的本质:两种出行场景的预判

DM-i与“大电小油”的对立,本质是两种用户场景假设的碰撞。

比亚迪的DM-i系统默认用户充电条件有限,核心服务于“无固定充电桩、需频繁跨城”的群体,用极低油耗和灵活补能解决全场景出行痛点。而增程式路线则笃定充电便利性将持续改善,瞄准“市区通勤为主、偶尔长途”的用户,用长纯电续航提供接近纯电车的体验。

这种差异在补能场景中尤为明显:DM-i用户如同“带适量干粮且沿途有补给站”,不用背负沉重负担,随时能补充能量;增程用户则是“背足干粮再出发”,虽能应对长途,但冗余的负担和补能效率短板始终存在。可惜的是,比亚迪擅长强调“吃得少”,却没能充分传递这种“动态补充能力”的价值,错失了部分用户的情绪认同。

四、未来战场:成本、技术与基建的三方角力

这场路线之争的结局,终将由三个关键变量决定。

1. 电池成本下降速度:若电池价格能快速下探,比亚迪或许会更大胆地为DM-i扩容,在成本与续航间找到新平衡点。

2. AI能量管理的潜力:能否通过算法进一步压榨硬件性能,让小电池实现“类长续航”体验,将成为DM-i的破局关键。

3. 充电基建建设进度:这是最核心的变量——若3年内充电便利性显著提升,大电池增程式的前瞻性将凸显;若加油仍为主要补能方式,DM-i的全场景优势就难以替代。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的本质是对未来出行的预判:频繁跑长途、无固定充电桩,DM-i的低油耗与灵活补能更靠谱;市区通勤为主、有家充条件,大电池增程能带来更纯粹的电动体验。

比亚迪的“执拗”与“妥协”,实则是电动化过渡期行业焦虑的缩影。它既不想放弃眼前的现实优势,又不敢错失未来的技术方向。这场博弈没有标准答案,最终将由用户用脚投票,在成本、体验与现实需求的天平上决出胜负。而比亚迪“榨干每一度电、每一滴油”的技术执着,无论哪种路线胜出,或许都是其最坚实的底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