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的汽车行业人士感到不安,他们看到中国制造的汽车不仅销量增加,还直接在欧洲设厂生产,比如在西班牙和匈牙利,工厂使用来自中国的零部件,许多工人也是中国人,最终组装完成的车辆贴上中国品牌,欧盟官员塞茹尔内对此表示无法接受,他并不反对销售中国车,而是认为这种依靠中国供应链的本地组装方式,改变了欧洲人对本地制造的传统看法。
他提出一个新想法,要调整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这个政策原本被当作环保的标杆,现在却给汽车产业带来生存压力,德国之前争取让碳中性燃料得到豁免,现在欧盟打算把它变成常规选择,因为数据不太乐观,到2035年欧洲本土汽车市场的份额可能降到55%,关键零部件的自给率连一半都保不住,现实情况更让人担心,今年前九个月中国车在意大利卖得特别火,销量增长了一倍半,上半年在28个欧洲国家的新车注册中,中国品牌占了5.1%,几乎比之前翻了一倍。
他没有说到加关税的事,而是提出要给在欧洲投资的外资企业设定门槛,意思很清楚,就是不去阻挡进口商品,但必须管好“中国制造”在欧洲本地落地的形式,他心里明白,中国汽车能够胜出不只是靠价格低,还因为整个供应链运转得很有效率,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装配,成本控制得非常严格,欧洲的老牌厂商根本比不上,一旦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当地真正扎下根来,那些传统车企的利润空间就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为了稳住局面,他打算更换稀土的供应来源,中国目前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稀土加工环节,欧洲想要避开这个情况,转而与巴西、加拿大和非洲展开合作,但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临时补救,技术上并不容易实现,短期内也难以看到效果,同时欧盟计划在下个月推出一个“便宜小电车”战略,试图用低价重新夺回市场,但问题在于,在相同价位上,中国的电动车配置更高,功能更多,消费者选择时自然会倾向于更实用的产品,不会因为“欧洲制造”就多花钱。

这里面最深的矛盾,其实是想法不一样,中国车企往外走,靠的是车子本身够强,配置给得高,价格压得低,体验做得舒服,用户愿意买单就行,欧洲那边还在指望用政策保护、规则限制来挽回局面,梅赛德斯的老总说过,搞保护主义只会让欧洲车企丢掉和全世界合作的机会,你看现在,比亚迪在布达佩斯建的那栋楼都成了地标,德国高速上跑的运输车,装的全是红旗、蔚来、小鹏的车,欧洲人担心的不是车子太多,而是他们突然发现,以前那种“谁造车就听谁的”老规矩,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欧洲想通过调整政策、更换供应链、推出低价车型来挽回局面,这事真能做到吗,中国车在欧洲的销量增长,靠的不是补贴或者关系,而是产品本身确实好用,欧洲就算修改规则、设置门槛,只要消费者觉得划算,他们还是会买,现在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挡住中国车,是怎么造出比中国车更值得买的车,可惜欧洲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一点。

说实话,这件事确实有意思,以前欧洲教别人造汽车,现在轮到他们学着适应市场了,中国汽车不是靠砸钱做出来的,是用户用钱包投票选出来的,欧洲如果还想用老办法对付新来的对手,路只会越走越窄,毕竟车好不好,最后还是要听用户的意见。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