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晶片控制权争夺战迎来惊天反转!
荷兰突然松口,只要中国解除晶片出口封锁就放弃安世半导体控制权。这场横跨中荷的产业博弈,不仅牵动着两家企业的命运,更让全球汽车供应链绷紧了神经。欧洲车企真能就此摆脱困境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围绕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争端近期出现重大转折,荷兰政府释放出和解信号。据彭博社与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若未来几天中国晶片供应恢复得到证实,荷兰最早下周就将暂停相关部长令,而安世半导体与中国业务的财务问题解决则是另一重要前提。

这一举措背后,是荷兰对缓和中荷贸易冲突、避免全球汽车生产混乱的考量。消息一经传出,安世半导体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的股价在周五收盘前最后几分钟直线拉升,最终涨幅接近10%。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也在周四晚间的声明中表达了对中国晶片供应恢复的信心,称磋商的建设性让荷兰相信供应将很快到位。
这场争端的起因要追溯到9月30日,荷兰政府以担心闻泰科技削弱安世半导体实力、威胁关键零部件供应,以及创始人张学政存在财务滥用行为为由接管了该企业。闻泰科技对此坚决否认并要求恢复张学政职务,中国商务部则于10月初出台出口管制措施作为回应,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欧洲车企的生产节奏,部分企业已被迫暂时解雇员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缘博弈下的产业妥协
中荷这场晶片争端,本质是全球高科技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荷兰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优势与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形成微妙制衡,此次妥协并非单纯的让步,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
汽车产业作为双方共同的重要经济支柱,供应链的断裂让欧洲车企承受巨额损失,也让荷兰政府面临国内产业界的压力。这种多输局面倒逼双方回到谈判桌前,寻求破局之道。
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展现了在关键零部件生产领域的话语权,这也为后续国际产业博弈提供了新的范本,让世界看到中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与实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应链重构的长期挑战
短期来看,荷兰的让步似乎能缓解欧洲车企的燃眉之急,但全球晶片供应链的重构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归属虽出现转机,但其内部的财务问题与管理层纷争尚未彻底解决。
这些潜在隐患可能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营,进而波及全球汽车产业的复苏进程。对于车企而言,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的风险再次凸显,加快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这波反转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在晶片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强了?
荷兰从强硬接管到主动让步,背后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
欧洲车企这下真的能高枕无忧了吗?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