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三季度财报出炉,数据看起来非常不理想,让我来分析一下。上次聊比亚迪,还是仰望U9横空出世、刷新各种记录的时候,当时分析了比亚迪的不少优势,这一晃也过去两个月了(上次是9月份),是时候再和大家聊聊比亚迪的近况了。
那么,比亚迪到底在做什么?在我看来,答案其实是透明且清晰的,但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明就里。今天我们就抽丝剥茧,从头说起。

我记得在2024年年底,大概是11月份,当时我预测,2025年电动车行业会掀起血雨腥风,市场将经历大洗牌,会有不少厂商破产。但现在,2025年已经过去了十个多月,却还没看到有厂商破产。这是第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是之前的判断哪里出了问题?
第二点是关于电动车的渗透率。根据乘联会的数据,电动车渗透率在达到60%左右后,可能会进入一个平台期,增长会稍微停滞。但后来的数据显示,所谓的“停滞”并没有出现,电动车依然在突飞猛进。这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第三点是关于比亚迪自身的销量之谜。年初时,比亚迪曾豪言壮语定下550万辆的销量目标,但到了5月份,却将全年目标下调至460万辆。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导致突然下调目标?截止到10月份,比亚迪完成了370万辆,达到了调整后目标(460万辆)的80%,还差90万辆。去年11月和12月,比亚迪每月能卖五六十万辆车,两个月加起来能超百万辆。但今年,11、12月能否卖出100万辆成了一个大问号。10月份销量44万辆,虽然比9月份的39万辆好,但比去年同期的50万辆低。按这个趋势,今年最后两个月可能每月只能完成45-46万辆,这意味着要达到460万辆的目标将非常艰难,甚至可能只是勉强达成。那么,比亚迪究竟在做什么?这是第三个疑问。
第四,结合市场上众多自媒体和媒体的报道,都说比亚迪的高端化出了问题,比如内饰被吐槽,甚至最近连随车附赠的充电桩都被戏称为“尿壶充电桩”,舆论氛围对比亚迪的高端形象并不友好。比亚迪的高端化到底怎么了?它的整体发展策略是什么?
第五,比亚迪在日本市场推出了专为本土设计的“K-Car”,这让日本本土车企如临大敌,因为日本市场非常封闭,比亚迪这一举动意义何在?同时,最新消息说比亚迪又增订了4条汽车运输船(滚装船),之前的8条船每条能运9200辆车,新的船能运9400辆。这是否意味着海外市场还有扩展空间?但为什么这次只增订4条,而不是像第一期那样订8条?这是否暗示增长存在隐患?而且,都说海外市场赚钱,为什么在财报上没有明显体现出来?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比亚迪沉寂了这么久,这一年下来到底在布局什么?它的战略正在向哪个方向转向?今天我们就围绕以上这些疑问,好好聊清楚。
首先,电动车发展至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之前常说,电动车的上半场是电池革命,下半场是智能化革命。但今年,智能化这场“下半场”实际上踩了刹车。由于一些智驾事故等原因,智驾的热度骤然降温。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懂车帝搞了一次智驾大横评,但之后你会发现,各家对智驾的宣传都收敛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肆比较优劣了。虽然宣传上还会提“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但已经没有厂商把它当作一个不得了的核心卖点来疯狂宣传了。这件事不仅影响了比亚迪的销量,对主打智驾的鸿蒙智行影响更大。我记得鸿蒙智行年初定的年销量目标是100万辆,但现在10月份其全系月销量也才6万多不到7万。就算后续月份都按这个量算,年销量大概也就六七十万,顶天八十万,离目标有差距。智驾降温,对以智驾为核心卖点的鸿蒙智行影响显著,同样,比亚迪年初力推的“全民智驾”(全系搭载天神之眼)效果也未达预期,反而增加了每辆车几千元的物料成本。现在比亚迪甚至开始加推没有天神之眼的车型,这说明行业方向正在发生转变。这是比亚迪可能判断失误的第一个点。
第二张牌是“兆瓦闪充”。这项技术叫好不叫座,听起来很牛,但实际购买汉L、唐L等相关车型的销量一般。一方面,兆瓦闪充桩的普及速度没那么快;另一方面,这是否意味着行业对“电动车竞争已进入下半场(智能化)”的判断有些操之过急?这是否暗示未来几年,竞争焦点可能还会回到电池领域卷?这是第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第二,我们看比亚迪在海外卖得不错,销量暴涨300%、500%,而且单车毛利率很高。虽然三季度财报整体看,营收、利润、净利率都在下降,但魔鬼藏在细节里: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同比增加了约100亿元。在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下,财报数据还能维持这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亚迪的毛利率实际上可能是在提高的,而不是降低,而且提高幅度可能不小——这背后就有海外市场的贡献。所以,比亚迪的财务指标实质上可能是在好转的。那么问题来了,巨额研发投入到底花在了哪里?无论是兆瓦闪充、仰望U9X的3万转电机、30倍快充电池,还是天神之眼,这些其实都是几年前研发投入的成果。研发到产出通常需要两三年周期。这意味着,现在看到的这些技术创新,是过去布局的结果。而现在投入的研发规模比几年前大得多,却还没看到明显的成果或专利爆出,这些钱到底投向了什么方向?这才是看这份财报最该问的问题。
这个方向的线索在哪里?看看比亚迪的竞争对手们或许能明白。在整车领域,主要对手是吉利、长城以及传统豪华品牌(BBA)。在电池领域,最大对手是宁德时代。观察他们的动作,或许能理解比亚迪的动向。宁德时代已经在出牌:布局巧克力换电、智能底盘等,试图向整车解决方案扩展,让合作车厂更专注于外观设计。这是宁德时代在向比亚迪的模式靠拢。那比亚迪在做什么?我们虽不确定,但可以猜测。前段时间有固态电池专利的传闻,众说纷纭。有的说突破有限,有的说解决了固态电池充电倍率低的关键问题(传统固态电池充电慢,新突破可能实现数C快充)。无论真假,这指出了一个方向:比亚迪的巨大投入,很可能是在为下一代的电池竞争做准备。宁德时代在学习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比亚迪同样需要取长补短,尤其是在自己起家的电池领域实现再次飞跃。我个人认为,比亚迪激增的研发投入,很可能是在为2026、2027年新一代电池技术的爆发积蓄力量。当前,最有意愿颠覆电池格局的反而是些二线电池厂(如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因为他们只有在固态/半固态电池这类新赛道上有机会洗牌,挑战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统治地位。作为行业龙头,比亚迪即使不主动革命,也必须防止被革命,所以必须进行技术军备竞赛。因此,近期的巨大研发投入虽未见成果,很可能正预示着新一轮电池技术升级,这将在2026-2027年引发市场真正的洗牌。前段时间某品牌电动车当街自燃的事件,也再次敲响了电池安全警钟。下一代电池必须在安全性上有质的飞跃。未来,缺乏核心电池解决方案的车企,要么沦为电池厂(如宁德时代)的代工厂,丧失主动权,要么被淘汰出局。
这里很有意思的问题:像比亚迪这样的私企,在关键领域做得这么大,国家会坐视不管吗?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既然是竞争性市场,就是“你行你上”。如果竞争不过,也没办法。所以,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而非企业性质。关于固态电池,几年前就听说一些国有车企(如广汽、上汽)也有技术储备,是真是假,最终要靠市场检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有实力的会脱颖而出,滥竽充数的会被淘汰。
所以,我认为2025年汽车市场的大洗牌虽未完全显现,但一定会来,而且不可避免。这个过程会先革燃油车的命,再是电动车内部的整合。燃油车方面,BBA的销售网络已在收缩,价格持续下探,优势渐失。我看到一个说法很有道理:像飞度这种曾经的A0级神车,如今月销量惨淡(甚至个位数),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标志着A0级燃油车市场已被电动车(如海鸥、海豚等微型电车)彻底取代。这是电车对油车的胜利,这个趋势会像吃豆游戏一样,从A0级车市场开始,逐步向上侵蚀A级、B级、C级乃至D级车市场。随着电池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迭代速度会加快。尤其是新一代电池技术如果取得突破,会进一步加速这个过程。目前,电动车在C级、D级豪车市场的主要优势还集中在“冰箱彩电大沙发”和静谧性等体验层面,与传统豪车在动力等方面的绝对差距还不像A0级市场那样是“代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电车消费成为风潮,即便高端消费者也不会愿意当“冤大头”,油车跌落神坛的速度会加快。
在这种洗牌格局下,需要真正炸裂的技术来加速进程。各大厂商都在积极准备。之前大家以为会是L3级智驾,但现在看智驾热度降温,更可能的突破方向或许是电池技术形态的变革。我认为,这很可能就是比亚迪三季度财报中研发投入骤增的主要方向。比亚迪靠电池起家,有路径依赖,短期内研发费用暴增,极有可能是在电池材料或体系上进行密集攻关。搞材料的都知道,一旦认准新方向,大量实验投入会导致成本急剧上升。
因此,在我看来,比亚迪的三季度财报看似不佳,实则暗藏玄机。从可量化的方向看,它正按自己的节奏推进,许多布局的成效很可能在明后年的财报中集中体现。所以,我对比亚迪目前的局势持谨慎乐观态度。一旦在电池技术上实现“人无我有”的突破,高端化便是水到渠成——高端化的本质就是稀缺性和领先性。当前高端化感知不强,但若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充电速度上取得显著突破,这种感知会变得非常明显,高端形象自然树立。新技术初期成本高,先搭载于高端车型,凭借其独特优势,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市场都会极具竞争力。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变化,可能成为新的增长动能。
这个变化的时间点,可能比我2024年预测的2025年要晚一些,或许在2026或2027年,但趋势不会改变。特别是考虑到大环境,美国在电动车竞争中有退潮迹象(特斯拉内部也有动荡),如果它们无法跟上新一轮电池技术的步伐,无论之前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或机器人概念吹得多响,在核心的电池能量密度突破面前,都可能沦为“奇技淫巧”。因为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意味着更多设备可以电气化,会催生全新的业态,这才是根本性的洗牌。在现有框架内修修补补,不符合当前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
随着技术领先的旗帜从特斯拉等手中转移到中国厂商,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溢价会让财报变得非常亮眼。如果放眼2035年的远景目标,要支撑巨大的GDP增长,仅仅依靠现有汽车市场的存量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全球汽车年销量约9600万辆,即便全部由中国制造并赚取利润,对GDP的增量贡献也有限。这意味着,未来不仅要在市场份额上提升,还要开拓增量市场(比如全球汽车年销量从9600万增至2亿甚至3亿辆),同时提升单价和产业链价值,并催生由新技术(如高能量密度电池)开启的全新市场。没有科技革命的推动,仅靠现有模式难以实现宏伟目标。按十年周期倒推,技术突破会以几年一小步、几年一大步的节奏推进,五六年就足以让行业翻天覆地。因此,我认为电动车领域还有很深的牌要洗。
按照这个思路回看,比亚迪庞大的研发投入就有迹可循、有的放矢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认为,在当前这个变乱交织的时代,仍有能力、敢于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的企业,是值得期待的。即使短期内财报承压,市场存在质疑,但回应质疑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实实在在的新技术、新产品,用成果让市场信服。比亚迪过去已经成功实现过几次华丽转身,我相信它依然具备这种潜力。我期待它再次发生质变的时刻。这也是我自从2024年以来,就建议可以长期关注比亚迪的原因——我认为它仍在做正确的事。当前市场的起伏,只是市场对其尚未显现成果的战略布局的不理解。一旦成果落地,价值自然会得到重估。
关于比亚迪在行业内的定位,我有个观察。过去,比亚迪或许想成为汽车界的“丰田”。但观察其近来的各种打法,包括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对垂直产业链的掌控,我越来越觉得,比亚迪的野心,或许是成为汽车界的“可口可乐”。大家不妨想想,比亚迪当前的竞争策略和生态位,与可口可乐的商业逻辑有哪些神似之处?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