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九个月,全球汽车销量达到7053万辆,其中中国贡献了2432万辆,这个数字本身很庞大,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达到34.5%,到了8月和9月,单月占比进一步升至38%,这种增长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持续的趋势体现,去年全年中国汽车在全球的份额为34.2%,今年继续上升,同时出口表现强劲,前九个月累计出口571万辆,同比增长21%,新能源车销量更是突出,达到232万辆,增幅为5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汽车不仅在销售,更在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过去人们常说"市场换技术",现在不需要这样做了,电池、芯片、智能系统都靠我们自己研发出来,高镍正极、人造石墨、湿法隔膜这些专业名词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它们都是电动车的核心材料,中国基本全部掌握了,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产量全球第一,半固态电池即将投入使用,钠离子电池也在逐步推广,车规芯片以前几乎从零起步,现在国产化率达到15%,部分车企自用比例已超过40%,L2级辅助驾驶在新车中的普及率是57.3%,比欧美高出至少一倍,这不再是简单堆砌配置,而是真正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俄罗斯曾经是最大的客户,在2022到2024年间占了接近四成的份额,现在不再依赖这个市场了,2025年前九个月,墨西哥销售了41万辆汽车,阿联酋卖出36.8万辆,俄罗斯则下降到35.8万辆,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和巴西也都进入了前七名,插电混动车型的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百分之二百零八,欧洲高端市场也被打开,人们不再认为中国车只是便宜产品,不过平均价格从2023年的一万九千美元降到一万七千美元,说明依然依靠销量来争取市场,部分车型由于不符合安全标准被召回,有些地区还面临反倾销调查,这提醒我们,仅靠低价并不足够,产品质量必须跟上。

光靠卖整车不够稳妥,必须在销售地投资建厂,汽车产业链涉及超过200个环节,不实现本地化生产,高额关税和政策压力会让企业难以承受,比亚迪、吉利、奇瑞已经在泰国和匈牙利建设生产基地,长城汽车瞄准巴西市场,蔚来和小鹏汽车也与西班牙签署合作协议,宁德时代与福耀玻璃等零部件巨头也跟随布局,业内普遍认为,需要在海外建成1000万辆规模的年产能,才能支撑国内2500万辆产量、500万辆出口及海外1000万辆销售的市场格局,这样才能站稳脚跟,避免受制于人。
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的份额保持在57%到60%之间,合资品牌已经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比亚迪在全球排名第六,吉利排在第九位,奇瑞也快要进入前十名,这不是偶然结果,而是企业真正具备实力,中国车企完全掌握了产品如何设计、成本怎样控制、研发怎么协调的方法,过去中国企业主要遵循国外制定的标准,现在开始参与修订ISO和SAE相关标准,并且主导电动车安全认证的具体路径,实际上行业规则的制定权正在逐步转移,我认为这背后反映的不只是汽车产业的变化,而是整个工业体系面临重新调整的局面,虽然当前讨论声音很多,但过几年再回顾,可能会发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有人担心价格战打得太狠会让品牌价值上不去,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先抢占市场份额,毕竟市场不会等人,动作快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实际上只要技术能跟上、质量有保证,价格低一些并不是坏事,老百姓买得起车、企业能够持续经营,这才形成良性循环,至于反倾销调查这类问题,早晚都会过去,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真实力、能不能让人信服,中国汽车行业目前正是这样——不声张却踏实做事,最终结果让所有人感到意外。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