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我们心中的一根刺。”一位现代汽车韩国总部高管私下感叹。2023年,现代起亚全球销量达723万辆,稳坐世界第三把交椅,在欧美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但一转眼看中国市场,两个品牌加起来才卖35万辆,份额不足1%。
相比之下,大众在中国卖了299万辆,丰田202万辆,就连曾经不如韩系车的国产比亚迪,一年销量都突破300万辆。
韩国人真的想不通: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什么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

回顾韩系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016年是个分水岭。那年,北京现代卖了114万辆,起亚65万辆,两者加起来近180万辆,市场份额高达8.8%。街上每10辆车里就有1辆是韩国车。

但2017年的萨德事件改变了一切。韩国政府执意部署美国反导系统,引发中国民间自发抵制韩货。现代起亚销量应声腰斩,北京现代一家4S店经理回忆:“昨天还门庭若市,今天却门可罗雀。”

萨德问题让韩国车戴上了“不靠谱”的帽子。这之后,韩系车再没恢复元气。品牌形象一旦受损,修复起来难上加难。
02 德日车企的深厚根基,对比韩系的根基不稳德日车在中国市场屹立不倒,并非偶然。大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国,与一汽、上汽建立合资企业,实现深度本土化。
日本车企也早早布局,丰田、本田通过与广汽、东风合作,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他们带来的涡轮增压、混动技术,深深植入中国消费者心中。
反观韩系车,虽然2002年就与北汽合资成立北京现代,但供应链仍依赖韩国进口,成本高企,本地化创新不足。
03 中国本土品牌崛起,韩系车被上下夹击当韩系车还在琢磨如何应对萨德余波时,中国汽车市场已发生巨变。比亚迪、吉利、长安等本土品牌迅猛崛起,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曾经,韩系车以外观时尚、配置高、价格实惠取胜。如今本土品牌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而且更便宜。比如现代伊兰特(图片|配置|询价)去年卖了10万辆,而比亚迪秦PLUS一个月就能卖三万多台。
韩系车陷入尴尬境地:上有德日系品牌压制,下有中国本土品牌追击。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方面,韩系车也显得缓慢。
04 未来出路,韩系车能否抓住中国市场最后机会?面对困境,韩系车并非坐以待毙。现代已卖掉重庆工厂,收缩产能,起亚则宣布2023年为“正式进军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元年”。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韩系车要打翻身仗,必须解决几个核心问题:加快电动化转型,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加强本土化创新,减少对韩国供应链的依赖;重塑品牌形象。
目前,现代起亚已将中国工厂转向出口基地。2024年,现代中国工厂出口量达11.8万辆,远超本土销售。这条路或许更为现实。
走进一家北京现代4S店,销售员指着新推出的电动车说:“这车技术全球领先,但知道的人太少。”不远处,一家比亚迪展厅人头攒动。几位原本考虑韩系车的消费者,最终选择了国产新能源车。“同样价格,配置更高,还是国产。”他们几乎异口同声。
韩国车不是输在产品质量,而是输在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中国消费者已变,他们要的不再是性价比,而是超价值。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