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的智驾竞争,只有两种选择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2 23:37:10 阅读量:0

Momenta CEO曹旭东一句“2026年之后,中国只会剩下三家智驾公司”的预言,在智驾圈扔下了一颗震撼弹,这场生死淘汰赛的倒计时已然开启。

据报道,曹旭东断言,“汽车辅助驾驶竞争将在2026年结束,国内只会有三家参与者胜出。”这一判断揭开了智驾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摸索尝试到遍地开花的混战多年后,智驾竞争即将迎来阶段性“总结”。

表面上看,智驾发展有生态闭环型、车企自研型和开放赋能型三条路径,但实际上,车企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自研或抱大腿。

这看似是路线选择,实则是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赌博。

2026年的智驾竞争,只有两种选择-1

01 自研之路:几十亿砸出的“灵魂”与风险

自研之路等同于一场构筑技术壁垒的长征,时间、实力、金钱缺一不可。

2026年的智驾竞争,只有两种选择-2

车企投入几十亿资金,结果未必能在市场翻起浪花,一旦技术路线错误或市场需求变化,前期投入直接打水漂。

2026年的智驾竞争,只有两种选择-3

奇瑞曾试图通过旗下大卓智能推进自研智驾路线,然而受限于研发投入不足、核心算法突破乏力,最终量产方案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

为扭转劣势,奇瑞将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整合,成立统一的“奇瑞智能化中心”,这才有了“猎鹰大模型”。

自研压力的确巨大,但其优势在于技术同质化可能性降低,更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这算得上是长期主义道路,让大厂曾提及的“灵魂”得以坚守。

02 抱大腿:借船出海的务实选择

对于实力单薄的车企而言,活着都已困难,根本没必要去搞自研。

选择与华为或Momenta合作,借助成熟技术快速推出智能驾驶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控制成本,这比可能把自己“耗死”的自研更为务实。

据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透露,搭载乾崑智驾的上市车型已达28款,覆盖多个品牌,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00万辆。

这一数据证明,“抱大腿”对许多车企来说,确实是一条光明大道。

03 软硬一体:智驾平权的唯一路径

在智能驾驶加速成熟、大规模上量的关键阶段,软硬一体已成为既能保证性能又能控制成本的必然选择。

经历软硬解耦的中间阶段后,进入成熟期的自动驾驶领域正朝着软硬一体的方向快速发展。

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车企纷纷自研自动驾驶芯片,以期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

而地平线、华为、Momenta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则向车企提供芯片+算法的软硬一体方案。

考虑到Momenta的智驾芯片已流片成功进入装车测试阶段,有能力实现真正软硬一体的本土智驾方案供应商可能只有地平线、华为、Momenta三家。

这正好印证了曹旭东的预测。

04 2026年:竞争终局还是格局初定?

行业预计,到2026年将实现高速L3规模商用,2027年实现城区L4规模商用。

随着特斯拉FSD有望在2026年一季度获得全面批准,华为与特斯拉之间的正面竞争已不可避免。

在高端市场,华为已经站稳生态位。今年1-9月,城区辅助驾驶的搭载量,华为乾崑智驾以45.2万辆占27.8%份额,位居第一。

而特斯拉FSD的付费转化率仅为12%,马斯克目标是将其提升至50%。

车企们正站在岔路口做出选择: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可以采取自研与合作并行的策略;而实力单薄的车企则更倾向于选择“抱大腿”。

这场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秀,而是成本、规模与政策的三体游戏。 Robotaxi的落地已从“遥远的未来”变成“触手可及的明年”,留给玩家们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