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率仅5%!国产车规芯片从“可用”到“好用”的突围之路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3 20:51:50 阅读量:0

国产车规芯片的突围之路

新时代汽车的电子架构里,藏着上百颗中国模拟芯片——但它们多集中在车身控制、电源管理等非核心领域。决定车辆安全与性能的关键系统中,进口芯片仍占绝对主导。

国产化率仅5%!国产车规芯片从“可用”到“好用”的突围之路-1

近日,豪威集团OMX14x系列车规级MCU芯片拿下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认证,润石科技、圣邦股份等企业也密集斩获AEC-Q100车规认证。这背后,是国产车规芯片的艰难突围,更是一个残酷现实: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仅为5%,高端市场仍被国外巨头掌控。

【01 认证破局:国产芯片拿到“入场券”】

新时代汽车对电子可靠性的要求近乎“零失效”,车规芯片从设计之初就需预留安全冗余。而AEC-Q100认证,正是进入汽车供应链的“首张门票”。

今年以来,国产模拟芯片在认证领域集体发力:

润石科技已量产80多款AEC-Q100 Grade1 & MSL1等级信号链模拟芯片,年底将冲刺100款;

圣邦股份推出车规级智能稳压器SGM70411Q,可在-40℃至+125℃环境稳定工作;

豪威集团更实现突破,OMX14x系列拿下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认证,达到国际标准。

中微爱芯也不甘落后,5款车规芯片通过认证,可应用于智能座舱、车载充电机等场景。

【02 技术鸿沟:认证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拿到认证不代表站稳脚跟,国产芯片要进入核心系统,仍需跨越三重技术壁垒。

高端芯片性能受限

信号链领域的高速高精度ADC等高端芯片,受《瓦森纳协定》限制,国内企业难以进口,只能自主研发突破。

技术积累差距明显

模拟芯片设计“重经验”,布局布线技巧、寄生效应解决等关键能力,需工程师长期试错积累,国内企业与TI、ADI等巨头差距仍大。

可靠性缺乏长期验证

汽车设计寿命超15年,要求故障率趋近于零。国际巨头产品经数十年市场检验,而国内车规芯片企业成立时间短,缺乏长期使用数据支撑。

【03 生态之困:供应链与客户信任的双重考验】

除了技术,供应链与生态体系是另一道难跨的“高墙”。

供应链自主可控不足:TI 80%以上芯片自产,新建12英寸工厂成本比8英寸低40%;国内企业多依赖外包生产,成本高且易受缺货影响。

产品品类单一:TI拥有8万多种芯片,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国内企业产品线狭窄,难以满足激光雷达等场景的多元需求。

客户切换成本高:模拟芯片参数一致也可能存在兼容性差异,车企更换供应商需重新测试,风险高、意愿低。

【04 破局之路:三条路径攻坚高端】

面对双重挑战,国产芯片企业正探索多元突围方向:

守住中低端,积累实力

杰华特、思瑞浦、纳芯微等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实现营收高增长,2025年三季度同比增幅均超60%,靠中低端市场积累资金与技术。

联合下游,规模化量产

爱芯元智车规级芯片M55H量产交付即将突破百万颗,斩获行业大奖,借助国内汽车产业链优势快速迭代。

全流程国产化,保障安全

思瑞浦CAN收发器芯片TPT1044xQ实现晶圆制造、设计、封装测试全流程国产化,规避国际供应链波动风险。

如今,在智能座舱、车身控制等领域,国产芯片已崭露头角。但在动力系统、自动驾驶等安全关键领域,进口芯片仍占主导。

技术差距非一日可补,但每一次认证通过、每一颗芯片量产,都是国产车规芯片向“好用”迈进的坚实一步。这场突围战,虽道阻且长,却未来可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