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断供警报拉响!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荷兰停供晶圆,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3 07:53:12 阅读量:0

全球汽车供应链正遭遇一场“芯片惊魂”。起因是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陷入荷兰政府干预风波,其荷兰总部被指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核心晶圆,而这一动作直接牵动了欧洲车企的神经——作为汽车基础芯片领域的“隐形巨头”,安世的产品渗透到从车窗调节到安全气囊触发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一旦中国工厂因缺“芯”停摆,依赖其供应的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将面临生产线停摆的风险,一场波及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危机正在酝酿。

风波核心:中资安世遭荷兰干预,晶圆供应遇阻

这场供应链震荡的核心,聚焦于有着“汽车基础芯片之王”称号的安世半导体。这家起源于荷兰的企业,2017年被中资闻泰科技收购,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布局全球的重要支点,其产品覆盖功率半导体、逻辑芯片等核心品类,全球每两台汽车中就有一台搭载它的芯片,欧洲车企更是其核心客户群体。

芯片断供警报拉响!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荷兰停供晶圆,-1

如今,这家“中资背景+欧洲根基”的企业,正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近期,荷兰政府以“威胁欧洲供应链安全”“公司治理缺陷”为由,冻结了闻泰科技在安世的相关资产,罢免了企业CEO,实质上接管了安世荷兰总部的运营。紧接着,关键变化出现:安世荷兰总部暂停了向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要知道,安世的生产体系呈现“欧洲造芯+中国封测”的全球化分工,德国、英国工厂负责生产晶圆,而中国工厂承担了全球70%以上的封装测试产能,且能覆盖全品类产品,东南亚工厂仅能生产部分品类,中国工厂的地位无可替代。

背后更关键的推手是美国的制裁升级。在荷兰出手前,美国商务部更新《实体清单》,推出“50%穿透规则”,即被列入清单企业的控股子公司将同步受限。由于闻泰科技已被列入清单,100%控股的安世自然成为目标,而美国将调整窗口期从180天缩短至60天,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缓冲空间。荷兰的干预,本质上是配合美国的制裁政策,试图迫使安世与中资撇清关系,这也直接导致了晶圆供应的中断。

芯片断供警报拉响!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荷兰停供晶圆,-2

欧洲车企坐立难安:库存告急,停产风险近在眼前

安世的供应异动,让高度依赖它的欧洲车企陷入恐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米勒公开预警:“如果芯片供货中断不能尽快解决,德国汽车产业短期内会面临严重生产限制,部分工厂停产已成大概率事件。”

首当其冲的是德国大众集团,其内部信已曝光旗下主要工厂将全面停产,高尔夫、途观等经典主力车型均受波及。要知道,这些车型每月能贡献数十万台销量,停产一天就意味着巨额损失,有消息称大众、宝马的芯片库存仅够维持10天。除了德国车企,法国、日本等国车企也紧急回应,确认“存在芯片无法交货的风险”,正连夜寻找替代方案。

芯片断供警报拉响!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荷兰停供晶圆,-3

欧洲车企的焦虑并非小题大做。安世的汽车芯片看似单价不高,却是“刚需中的刚需”,少一颗都无法完成整车装配,且这类基础芯片多为车企定制化开发,换供应商需要重新走立项、测试、认证流程,周期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对于追求精益生产的车企来说根本耗不起。更严峻的是,全球汽车芯片市场本就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安世作为头部供应商,其产能缺口短期内难以被其他企业填补,这也让欧洲车企的“寻芯之路”布满荆棘。

中国反制+自主突围:供应链博弈进入新阶段

面对荷兰的单边干预,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10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工厂实施出口管制,禁止70%生产线运营及特定部件出口。这一招精准击中欧洲供应链的“七寸”——欧洲工厂生产的晶圆若无法运到中国工厂封装,最终也无法形成成品芯片供应给车企,相当于让安世的全球化生产体系陷入瘫痪。

与此同时,安世中国也开启了自主突围。10月18日,安世中国发布全员信,宣布脱离荷兰总部管理,所有战略指令只听从中方,员工薪资福利由中国公司自行支付,不受荷兰方面影响。针对荷兰方面散布的“中国工厂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言论,安世中国直接回怼,明确表示“所有在华产品都符合技术标准和品质要求”,并强调中国工厂拥有12英寸自动化产线,工艺达到国际一线水平,而安世德国、英国工厂仍在使用8英寸、6英寸老旧产线,两者产能和技术水平差距明显。

更关键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内循环”体系已初具规模,为芯片供应提供了兜底保障。2024年,中国大陆新增18座晶圆厂,占全球新增产能的43%,且以12英寸大硅片产线为主,晶圆代工产能已超越韩国,位居全球第二。在关键设备领域,上海微电子已交付首台28nm光刻机,刻蚀机、清洗设备等国产化率显著提升,长三角地区已形成“设计-制造-封测”完整产业链,足以支撑汽车芯片的自主供应。安世中国也已找到替代方案,国内鼎泰匠芯的产能完全能承接晶圆供应需求,甚至还有富余。

全球供应链重构:车企敲响“自主可控”警钟

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博弈,给全球汽车产业上了深刻的一课,也加速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的重构。

对于欧洲车企而言,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的弊端暴露无遗。经历此次“断供惊魂”后,欧洲车企必然会调整供应链策略,增加备选供应商数量,推动供应链“多区域备份”,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为中国芯片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内企业可趁机切入欧洲车企的供应链,用稳定的供应和高性价比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而对全球车企来说,“供应链自主可控”已从口号变为必须落地的战略。无论是芯片、操作系统还是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外部供应都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未来,车企与芯片企业的深度绑定将成为趋势,跨界合作、联合研发可能会成为常态,以降低供应链波动带来的风险。

目前,荷兰经济大臣已表示愿意与中国官员会面协商,说明其也意识到僵局对欧洲的不利影响。这场危机没有真正的赢家:荷兰面临供应链瘫痪,欧洲车企承受停产损失,中资企业遭遇资产冻结。但长远来看,这场博弈也将倒逼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自主化进程,同时推动全球供应链向更多元、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安世荷兰与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僵局仍未完全打破,欧洲车企的“芯片焦虑”还在持续。这场横跨亚欧的供应链博弈最终将走向何方?全球汽车产业又将迎来怎样的格局调整?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