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新能源渗透率飙到60%,车企们杀红眼的时候,"出海"成了所有人活下去的必答题。
大家都觉得,凭咱这卷上天的三电技术、降维打击的性价比,去海外还不是砍瓜切菜?但现实狠狠打了脸。
刚结束的日本移动出行展上,中国车企里只有比亚迪一根"独苗"。这个在国内呼风唤雨的"满级大佬",在日本混得像个新手村玩家——三年多才卖7000多台车,还不够国内海洋网一小时的订单量。
但这背后,藏着一个更残酷的真实故事。

日本街头:电动车像"珍稀动物"
落地东京,我习惯性观察街车,结果恍惚了。这座3700万人的超级都市,主角不是绿牌新能源车,而是K-car和卡罗拉这类"老头乐"燃油车。电动车?仿佛活在平行世界。

更魔幻的是展会停车场。我们跟寻宝似的翻了好几遍,就找到两台比亚迪和一台特斯拉。这不是偶然——当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近六成时,日本今年9月的电动车渗透率才1.7%,还倒退了。这数据,相当于中国2016年的水平。

充电基建更是灾难。整个大东京地区才1.3万个充电桩,核心23区只有三四千个。要知道,面积差不多的深圳,充电桩超过42万个。
宋PLUS EV最低售价:13.48万起最高降价:1.5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89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14万车友热议二手车7.38万起 | 41辆展会上,丰田、本田们的高调承诺也打了水漂。两年前他们还喊着要"夺回属于我们的地方",今年展馆里C位依然是燃油车和混动。电动化?还在PPT概念车阶段。
丰田倒是把在中国生产的bZ4X"返销"回日本,本田带了俩电动概念车,日产干脆把国内左舵版N7搬过来(日本是右舵)。本土巨头们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挤牙膏",毫无惊喜。
比亚迪:从"法庭被告"到"市场独苗"
别看比亚迪现在是唯一参展的中国车企,它在日本的20年堪称一部"血泪史"。
"2004年,我站在东京法庭的被告席上。"比亚迪亚太总经理刘学亮说得平静,但故事很燃——当年索尼、三洋两大电池巨头在日本和美国发起专利诉讼,想掐死这个中国挑战者。比亚迪连愿意代理的日本律师都请不到,最后靠几个"愣头青"律师,2005年同时打赢两场官司,这才撕开日本市场一道缝。
日本市场奇葩在哪?汽车关税是0,但本土品牌霸占95%份额,外资只能分5%的残羹。供应链封闭到令人发指,奔驰宝马都啃不动。
展会上的比亚迪乘用车展台不大,但策略清晰:推出日本专属的K-Car车型RACCO,引入混动海狮06DM-i,元PLUS(图片|配置|询价)、海豚、海豹等纯电升级款齐上阵,仰望U9撑门面。商用车更狠,纯电卡车T35全球首发,加上J6、J7、K8巴士系列,大巴市场早就做到日本占有率第一。
但销量呢?三年7000多台。刘学亮坦言:"进入日本时,我们根本没定销量目标,因为知道不会高。"核心任务是建销售网络,目标今年底100家经销商,实际估计80家左右。
我专门去了东京目黑区的比亚迪门店——富人区,店面不大,正对着奥迪。元PLUS(ATTO 3)卖418万日元(约19.3万人民币),是国内1.7倍,但跟丰田RAV4同价,瞄的就是主流市场。
谁在买?独栋中年男
日本买电动车的,不是国内那种"科技极客"。
在东京,你必须先有"车位证明"才能买车。市中心公寓停车场规矩多到变态:防火严格、车位窄小,想装充电桩?物业和邻居那关就过不去。
所以,主力客群是40-50岁、住"一户建"(独栋小楼)的中年家庭。门口有专属车位,拉根线就能充电,完美解决痛点。
工程师韦兴先生就是典型。他开惯了50年历史的菲亚特老爷车,买东西极其谨慎——电子产品绝不买前两代,等技术成熟到第三代才入手。他2024年6月提海豚前,观察了比亚迪整整两年。
元PLUS最低售价:10.38万起最高降价:1.6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3.77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25万车友热议二手车6.80万起 | 87辆但偏见比技术更难破。他身边的日本朋友连"BYD"都没听过;租停车场时,管理员一听中国电车就紧张:"会不会自燃?"韦兴很无奈:"他们根本不懂刀片电池。"
他为什么选比亚迪?选择本来就少——日本电车基本就特斯拉和比亚迪。特斯拉搞线上直销,没有日本人信赖的4S店,韦兴心里没底。比亚迪找和谐汽车建实体店,看得见摸得着,契合了日本人对"安心"的执念。
出海真相:没有降维打击,只有"跪着服务"
国内新能源市场卷到吐,我们总以为把"卷王"产品搬到国外就是降维打击。比亚迪日本故事狠狠打了脸。
出海不是产品输出,而是文化、信任和耐心的渗透战。面对的不是白纸,而是盘根错节的生态系统和由偏见砌成的"心墙"。带着"征服者"的锤子去砸,只会头破血流。
高配置、性价比,在"信任"门槛前可能一文不值。对方连展示肌肉的机会都不给你。
真正的胜利,不是短期卖了多少车,而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在饭桌上讨论下一辆车时,能把比亚迪和丰田、本田并列,作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去纠结。
这条路注定又长又寂寞,需要把心态从"征服者"切换成"服务生"。比亚迪在日本三年才卖7000台,但至少证明:有人开始走了,也走通了。
中国新能源的出海剧本,没有爽文,只有笨功夫。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