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养护不当不仅会缩短使用寿命,还可能引发天价维修。但现实中,很多车主凭“经验”养护,反而踩中致命误区。今天就拆解5个最常见的发动机养护坑,看完帮你省下万元维修费!
挑战者 SRT最低售价:暂无报价图片参数配置暂无报价懂车分暂无懂车实测暂无车友圈2.2万车友热议二手车98.80万起 | 3辆误区1:机油加得越多,润滑效果越好?不少车主换机油时,会要求师傅“多加点”,觉得油位越高,发动机保护越到位。但事实恰恰相反:发动机机油的正常油位应在机油尺上下限之间,超过上限会导致机油进入燃烧室,形成“烧机油”,不仅会让尾气冒蓝烟、积碳暴增,还会损坏火花塞和三元催化器。更严重的是,过量机油会增加曲轴运转阻力,导致发动机动力下降、油耗升高,长期下来可能引发曲轴油封渗漏,维修成本高达数千元。

正确做法:换机油后启动发动机30秒,熄火静置5分钟,再用机油尺测量,确保油位在上下限中间位置,宁少勿多(油位略低可补充,过量需及时抽出)。

很多车主盲目追求高标号机油,认为“0W-40比5W-30更好”。但机油标号的核心是适配发动机工况,而非“标号越高越高级”。机油标号中,“W”前的数字代表低温流动性(如0W比5W 更适合寒冷地区),“W”后的数字代表高温粘度(30比40粘度更低,流动性更好)。
比如日系车发动机间隙小,适合5W-30等低粘度机油,若强行使用5W-40高粘度机油,会增加发动机运转阻力,导致油耗上升、动力减弱;而老车发动机磨损严重,间隙变大,需要高粘度机油密封,若使用低粘度机油,可能出现机油压力不足、润滑不良的问题。
正确做法:严格按照车辆说明书推荐的机油标号选择,若经常短途行驶、堵车(工况恶劣),可在推荐标号基础上选择略高粘度的机油;若长期高速行驶,可保持推荐标号即可。

发动机出现异响时,很多车主第一反应是“机油不行了”,盲目更换高标号或昂贵的机油,结果异响没解决,反而延误了故障排查。发动机异响的原因复杂,可能是正时皮带松动、轴承磨损、气门间隙过大等机械问题,也可能是机油压力不足、积碳过多导致的。
比如冷启动时出现“哒哒”声,可能是液压挺柱泄压,需要检查机油压力或更换液压挺柱;加速时出现“嗡嗡”声,可能是涡轮轴承磨损,此时换机油完全无济于事,若拖延不修,涡轮损坏后维修费用超2万元。
正确做法:发动机出现异响,先观察异响出现的场景(冷启动/加速/怠速)、声音类型,及时到修理厂用专业设备检测,排查机械故障,切勿盲目换机油掩盖问题。
挑战者 SRT最低售价:暂无报价图片参数配置暂无报价懂车分暂无懂车实测暂无车友圈2.2万车友热议二手车98.80万起 | 3辆误区4:空气滤芯“看着不脏”就不用换?空气滤芯是发动机的“口罩”,负责过滤空气中的灰尘、沙粒,若滤芯堵塞,会导致进气不足,发动机燃烧不充分,不仅会增加积碳、降低动力,还可能让灰尘进入气缸,造成活塞和气缸壁磨损。但很多车主觉得“空气滤芯看着不脏,吹一吹就能继续用”,忽略了滤芯的过滤性能会随使用时间下降。
实际上,空气滤芯的更换周期一般为1-2万公里(或1年),若经常在多尘、工地等恶劣环境行驶,需缩短至5000-1万公里。即使外观不脏,滤芯内部也可能已积累大量细小灰尘,过滤效果大幅下降。
正确做法:按车辆保养手册规定的周期更换空气滤芯,切勿用高压气反吹滤芯(会损坏滤芯纤维,降低过滤效果),更不能长期不换。廉价劣质滤芯也别选,其过滤精度不足,可能让细小颗粒进入发动机,相当于“戴了个破口罩”。
误区5:冷却液随便加?自来水也能应急?发动机冷却液(防冻液)不仅负责降温,还能防腐、防沸、防冻。但很多车主发现冷却液不足时,会直接加自来水应急,甚至长期用自来水替代冷却液。自来水含矿物质,高温下会形成水垢,堵塞散热器和发动机水道,导致散热不良,引发发动机“开锅”(水温过高),严重时会造成气缸盖变形、活塞卡死,维修费用超万元。
另外,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冷却液不能混用(如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混用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堵塞管路。
正确做法:冷却液不足时,应补充同品牌、同型号的冷却液,若没有应急,可少量加蒸馏水(而非自来水),事后及时更换为正规冷却液。冷却液的更换周期一般为2-5年(具体看车型手册),更换时需彻底放净旧液,避免残留。
总结一下:发动机养护的核心是“适配”和“规范”,而非盲目追求“多”和“贵”。避开以上5个误区,严格按照车辆说明书的要求保养,才能让发动机长期稳定运转,既省钱又省心。如果你的爱车已出现类似问题,建议及时到正规修理厂排查,切勿拖延!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