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起了数十轮制裁,囊括金融、能源、产业等各个领域,汽车企业退出俄罗斯市场便是其中之一,而中国车企发现了商机,迅速填补上西方车企离开后留下的市场。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数为586万辆,其中有超过100万辆是出口至俄罗斯的,该国也继2023年之后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汽车最大的出口地,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市占率一度近70%。
不过,这一良好的势头恐怕要在今年被终止了。

2025年1月至9月,中国对俄出口汽车总数为35.8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8%,意味着今年前三季度的出口量不到去年的一半。与此同时,墨西哥代替俄罗斯成为中国车企海外的“榜一大哥”,小国阿联酋排名第二,而对俄汽车出口数落到了第三位。
当下中国车企正在加大出海力度,在出口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为何卖到俄罗斯的汽车数量反而变少了呢?是在俄罗斯卖车赚不到钱吗?

显然不是,正常情况下一辆车一转手就能赚5-10万元,这样的利润率甚至比在经济发达国家卖车还赚。究其原因是俄罗斯国内的汽车政策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

去年10月1日起,俄罗斯施行一条新政,规定进口汽车的报废税提高70%至85%。
这条新政是为哪国企业设置的?俄罗斯相关部门虽然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知道,不就是针对近两年在俄罗斯汽车市场混的风生水起的中国车企吗?
对俄罗斯消费者而言,购买中国进口汽车的成本大幅上升。以一辆车龄超过3年的汽车为例,原来的报废税折合人民币是11.4万元,新政实施后飙升至20.8万元,上涨了近10万元。除非是真不在乎花钱,否则买车时肯定得好好考虑一番,算一下是不是划算。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加强了对转口贸易的打击。
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并非全部是“直送”的,经常是先运到中亚地区的几个国家,然后再转运至俄罗斯国内,这么做的好处是节省税费。俄罗斯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后,这条“曲线救国”的几乎被掐断,进一步抑制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量。
然而,更大危机可能还处于萌芽状态。前文说过,对俄汽车出口数之所以大幅上涨与西方国家汽车品牌离开俄罗斯市场有关,这一情况未来可能出现变化。
不少俄罗斯消费者对宝马、丰田等西方国家品牌重回俄罗斯是市场充满期待,人们开始等待、观望,不急着出手购车。
众所周知,中国在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法宝”是新能源汽车。必须承认,中国新能源汽车是有优势的,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做到了技术上引领全球,比亚迪、问界、新势力们各有特色。
不过,新能源汽车在俄罗斯并非“刚需”。一来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对电动汽车续航非常不友好;二来俄罗斯盛产原油,油车的最大成本——汽油费在俄罗斯根本不算啥,电费不比油费便宜。
因此,燃油车在俄罗斯依旧是主流,只不过有一些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的的俄罗斯买家会买来当成“大玩具”。
当西方国家的传统燃油车品牌逐步回到俄罗斯市场时,我们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无法发挥效用,得在不占优势甚至劣势的传统燃油车上一较高下,竞争优势可能荡然无存。
要让俄罗斯消费者真正认可中国品牌、爱上新能源车型需建立长线战略,而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具体而言,要建立本地化生产和销售体系。除了可以在俄罗斯当地投资建厂,将“汽车出口”变成“资本出口”,规避俄罗斯针对进口汽车征收的高额报废税、关税,以降低销售成本、重新建立价格优势外,还要打造完善的售后体系。
买车除了看质量和价格,售后服务同样是重要考量因素,没人希望车出了问题后连修的地方都找不到,或根本没有能替换的配件,俄罗斯买家同样如此。
要解决购车者的后顾之忧,让别人敢买中国车,这是对车企综合实力的考验。
最后提一句,有些内资车企在国内都做不好售后,车子卖出去了就万事大吉了,把这套东西移植到国外不仅伤害自身品牌形象,更是给中国汽车“抹黑”。这种车企还是别到外国去丢人现眼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