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打响复活赛第一枪:200亿负债下的宝能式豪赌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8 10:01:11 阅读量:0

一、沉寂两年后的突袭:威马的复活宣言

2025 年 9 月,沉寂已久的威马汽车公众号突然更新,一篇《致供应商白皮书》揭开了这家曾经与 “蔚小理” 齐名的车企的复活计划。

根据规划,温州基地将在当月重启 EX5 与 E5 车型量产,2025 年剑指 1 万台产销目标,更野心勃勃地提出 2030 年挑战百万台产能、1200 亿元营收的宏愿。两个月后,伴随 “小威随行” APP 重新上线 iOS 与安卓平台,蓝牙车控、远程管理等核心功能的恢复,威马用实际动作打响了复活赛的第一枪。

威马打响复活赛第一枪:200亿负债下的宝能式豪赌-1

这场复活背后,是一组触目惊心的财务数据:截至 2024 年,威马账面资产仅 39.88 亿元,负债却高达 203.67 亿元,债权总额超 260 亿元,相当于每 1 元资产要撬动 5 元债务。从 2023 年 10 月申请破产重整,到 2025 年 4 月法院裁定重整计划,这家累计融资超 350 亿元的明星车企,终于在破产边缘抓住了 “救命稻草”。

二、白衣骑士真面目:宝能系的暗线操盘

威马的复活并非孤军奋战。白皮书披露的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看似是成立于 2023 年 9 月的新公司,实则是宝能系的 “马甲”—— 其法定代表人黄晶同时执掌昆山宝能汽车,持股 99% 的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晓更是宝能新能源董事,股权与人事网络清晰指向姚振华的资本版图。宝能系甚至已在自家展示中心悄然陈列威马车型,内部人士直言 “正在交接生产资质”。

威马打响复活赛第一枪:200亿负债下的宝能式豪赌-2

宝能系的介入并非偶然。威马手中的两张王牌 —— 温州、黄冈合计 25 万辆产能的工厂,以及稀缺的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成为吸引资本的核心筹码。要知道,从头申请生产资质需耗时数年,自建工厂更是动辄百亿投入,而威马的现有资产可直接盘活复用。对深陷债务泥潭的宝能而言,这既是低成本获取产能的捷径,也是重构汽车版图的最后尝试 —— 截至 2025 年 6 月,宝能系被执行总金额超 500 亿元,汽车板块自身被执行金额也达 120 亿元。

三、三重支撑体系:资金、政策与供应链的破局

新威马的复活计划,正依托 “资本输血 + 政策背书 + 供应链重建” 的三角支撑艰难推进:

资金端:宝能系初期计划投入 10 亿元,主要用于设备升级与供应链恢复,后续宣称将追加至百亿级。温州市政府则牵头对接金融机构,浙商银行已提供 5 亿元授信,产业基金还为技改提供补贴。政策端:温州不仅组建专项工作组协调本地 29 家零部件企业复工,更将新威马纳入公共采购优先名单,用政府信用为其背书。供应链端:威马团队已联络 215 家历史供应商,通过 “15 万元以下债务全额清偿、优先参与量产订单” 等承诺,促使超 80% 供应商重启合作。

但支撑体系的脆弱性同样明显。10 亿元启动资金在汽车行业堪称 “杯水车薪”,仅够覆盖欠薪支付(超 4000 万元)、供应链定金与生产线维护,新车研发几乎无从谈起。而宝能自身的债务危机,让 “后续百亿投资” 更像镜花水月 —— 其旗下观致汽车年销长期不足万辆,多个生产基地闲置,根本无力提供实质支持。

威马打响复活赛第一枪:200亿负债下的宝能式豪赌-3

四、致命考题:技术代差与目标泡沫

威马的复活之路,正遭遇市场与技术的双重围堵。复产的 EX5 与 E5 车型仍是 2018 年推出的旧款,基于 400V 架构打造,L2.5 级辅助驾驶系统较华为 ADS 2.0、小鹏 XNGP 落后两代,在 800V 高压平台成为主流的 2025 年,产品竞争力几乎为零。即便规划中提到 “五年推出 10 款新车”,但电池厂商透露,新车研发需双方同步开发,仅电池适配就需数月磨合,威马的技术储备与研发节奏远跟不上行业速度。

更刺眼的是目标与现实的脱节。威马历史最高年销仅 4.4 万台,2022 年黄冈工厂甚至 “全年开工二十几天就够了”,如今却要在 2026 年实现 10 万台产销,相当于小米汽车首年的成绩。而 2030 年百万台目标,更是远超其现有产能上限,即便整合宝能西安、深圳等基地,也需解决设备改造、人员培训等一系列难题。资本市场早已对此类 “画饼” 失去耐心,新能源投资热潮退去后,威马的 IPO 筹备计划恐难落地。

五、复活赛的本质:新势力淘汰赛的缩影

威马的复活尝试,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残酷现实:当资本狂欢落幕,仅有量产能力已不足够,技术迭代与资金效率成为生死线。曾经的 “自建工厂派” 威马,因重资产模式拖垮资金链;如今接盘的宝能系,同样困在产能闲置与债务高企的恶性循环中,这场 “弱弱联合” 更像一场风险转嫁的游戏。

但温州街头重新出现的威马试驾车,以及供应商车间重启的生产线,仍保留着一丝希望。若能依托地方政策稳住基本盘,聚焦细分市场打磨单品,而非沉迷百万台的虚幻目标,威马或许能成为 “小而美” 的幸存者。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活下去,比活成 “巨头”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