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合资巨头奋力一搏,电动化转型路上的“背水一战”能否扭转乾坤?
广汽本田近日抛出重磅消息,宣布增资约25亿元人民币,用于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50%股权,从而实现对该公司的全资控股。这一被业内视为“背水一战”的举措,背后是广汽本田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严重落后与无奈。

增资背后:电动化转型的严重滞后
仔细分析此举的战略意图,广汽本田旨在通过全资控股发动机公司,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并快速转化东风本田发动机已有的新能源技术储备。
目标看似明确,但背后透出的却是广汽本田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力不从心。
广汽本田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森山克英曾直言不讳:“说实话,目前确实是本田在中国很艰难的时期。广汽本田在电动化转型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但还有一些滞后于其他品牌。”
这种滞后在销量数据上得到充分体现。作为广汽本田电动化转型的首款战略产品,P7自今年4月上市后,截至10月的7个完整销售月内,累计销量仅约1600辆,月均销量230辆左右,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更早推出的e:NP1极湃1如今月销量已在千辆以下徘徊,即使优惠力度提高到5万元,消费者依然不买账。
“油电双线”的困境
广汽本田面临的困境堪称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时代的缩影。
一方面,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森山克英坦言:“燃油车市场已经缩小到了50%。市场规模缩小了,但品牌还有这么多,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型难以走量。无论是雅阁PHEV、皓影PHEV,还是e:N系列的e:NP1,均难以延续广汽本田燃油车业务当年的良好态势。
面对这一两难境地,广汽本田采取了“油电双线”策略:一方面通过混动技术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加速纯电车型布局。
然而,这种看似全面的策略却暴露了其转型中的矛盾——增资收购的是一家主营燃油发动机的公司,虽持有新能源专利,但核心业务仍是燃油动力。
股权僵局与治理结构之困
增资后,广汽本田的股权结构保持不变——广汽集团与本田各占50%,本田中国占一成。这种二十年未变的股权僵局,已成为广汽本田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制度性障碍。
更值得担忧的是,在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领域——纯电平台e:NP上,仍是本田日本方面掌握主导权,广汽在智能系统和数据运营等关键环节插不上手。这种“中方负责销售,日方管着技术”的权力格局,使得广汽本田难以形成真正自主的电动化核心竞争力。
25亿赌局的胜算
这场25亿元的增资赌局,胜算到底有多大?
从短期看,整合发动机业务确实可以缓解利润压力,通过供应链整合提升成本控制力。
但从长期看,广汽本田能否突破品牌认知瓶颈和技术壁垒,才是决定此次战略成败的关键。
在智能化浪潮下,本田虽依托传统技术积累,却在智能化创新与用户需求洞察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当国内新能源品牌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不断创新时,广汽本田却还在为发动机厂的控股权投入重金。
这种“旧时代的修补”而非“新时代的重构”,恐难以扭转其在电动化赛道上的被动局面。
结语
广汽本田的25亿赌局,折射出传统合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普遍困境。
一方面不愿放弃燃油车市场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难以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真正竞争力。这种摇摆不定的策略,导致其在电动化道路上步履蹒跚。
增资发动机厂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绝非广汽本田在新能源战场上打赢翻身仗的根本之策。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汽本田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增资,而是一场彻底的组织变革和战略重构。否则,这场25亿的赌局,很可能如同向即将熄火的燃油发动机中添加高级润滑油——暂时缓解症状,却无法治愈病根。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