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访华前喊“报复中国”,这波操作看着横,实则藏着大隐患——你买的德系车、家里的西门子家电,可能要因这场博弈受影响!
两个月内德国官员两次对华挑衅,前车之鉴就在眼前。10月外长瓦德富尔因涉台不当言论,访华前48小时被取消行程,憋11天认错才换得“补访”机会,如今纳格尔又来重蹈覆辙。

硬气背后是德国经济的烂摊子。2025年上半年企业破产数达一万两千零九家,同比涨百分之十二点二,全年预计破两万五千家,几乎是2021年的两倍;制造业PMI跌至四十八点五,化工、玻璃行业停摆过半,昔日欧洲经济火车头彻底“失速”。
更致命的是,德国支柱产业早被中国供应链“绑死”。百分之七十五的车企依赖中国零配件,小到车载芯片、大到电池材料,少了中国供应就像汽车没了发动机,根本开不了工。
中国不只是德国汽车最大海外市场,更是其电动化转型的“救命稻草”。奔驰、宝马2025年新能源车型计划,一半产能要靠中国工厂,少了中国市场,转型就是空谈。
很多人觉得中国反制要靠稀土牌,其实根本没必要。除了占欧盟进口百分之三十九的稀土,中国车载功率半导体市场占比达百分之三十八,就像厨房离不开盐,德国车企想换供应商都没替代选项。
荷兰的教训早摆着呢:之前想踢中国出安世半导体供应链,结果因中国掌控核心原材料和封测产能,欧洲生产线直接停摆。德国要是真敢“报复”,不过是拿自己企业开刀。
德国内部早分成了“两派”:企业界拼命保中国市场,博世、采埃孚加码中国投资;部分官员却跟着美国起舞,搞对华“战略竞争”,这种矛盾操作迟早坑了自己人。
对普通人来说,影响很直接:供应链受阻会导致德系车配件短缺,终端价格大概率上涨,维修等待时间也会变长,相当于买了件商品,后续保障却打了折扣。
不过大家不用慌,中国早不是任人拿捏的样子。半导体国产替代持续推进,车载芯片良率突破百分之八十五,能满足中端车型需求;福建舰电磁弹射等硬实力,让我们在博弈中更有底气。
德国副总理这次访华,本是修复关系的契机。但诚意才是通行证,得尊重一个中国原则,摒弃双标思维,正视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否则再访华也难有成果。
时代早变了,靠放狠话“下马威”就像纸老虎,一戳就破。全球产业链里,谁掌握不可替代的优势,谁就有话语权,而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你家里有德系车或德国家电吗?你觉得德国真敢对华“报复”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