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利润从10万到“白菜价”,中国车商在俄罗斯经历了什么?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8 19:46:11 阅读量:0

曾经,一辆国产车开到俄罗斯,转手就能净赚10万元,如今这样的“躺赚”时代一去不复返。有车商苦笑:“一批10台车的订单,客户连提车都不敢提,就怕被高额报废税‘压垮’。”

这不是个别现象。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量暴跌58%,曾经稳坐中国汽车出口“头把交椅”的俄罗斯,如今已滑落至第三,被墨西哥和阿联酋反超。

曾经挤满中国车商的俄罗斯市场,为何突然“退烧”?那些赚过快钱的车企,又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寒冬”?

一、从“躺赚”到“挣扎”,一场狂欢的终结

“一辆新能源车,利润轻松过十万。”天津盛泰仁通副总刘雷回忆道。那是在西方品牌撤离俄罗斯市场、本土供给断档的窗口期,中国车如潮水般涌入,填补空白。

单车利润从10万到“白菜价”,中国车商在俄罗斯经历了什么?-1

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俄罗斯签订的汽车经销商合同中,有62%来自中国品牌。成都易威新能源创始人王翔雨形容那段时间是“闭着眼睛都能赚钱”。

单车利润从10万到“白菜价”,中国车商在俄罗斯经历了什么?-2

然而,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随着俄罗斯政策收紧,进口关税上调、报废税暴涨85%,一辆二手车的报废税从11.4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0.8万元,成本急剧攀升。再加上卢布贬值、利率高企,俄罗斯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大幅萎缩。

二、“税费暴击”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挑战

除了政策“枷锁”,俄罗斯消费者心态也在变化。

单车利润从10万到“白菜价”,中国车商在俄罗斯经历了什么?-3

“很多人现在持币待购,等着西方品牌回来。”刘雷说。尽管丰田、宝马短期内难以回归,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已让市场降温。

更关键的是,中国车的“售后短板”在俄罗斯暴露无遗。电池坏了没人修、零件短缺等待时间长——这些问题不断消耗着品牌信誉。一位车商坦言:“卖车是一锤子买卖,但用车是长期体验。售后跟不上,口碑就垮了。”

三、从“赚快钱”到“扎根干”,中国车商的大胆转身

面对困局,中国车商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从贸易转向本地化,从“卖车”转向“扎根”。

长城汽车走在前面——其在俄罗斯图拉州的工厂,本地化率已超65%,不仅避开了高额关税,还享受到当地补贴。奇瑞也在积极搭建渠道网络,试图把“中国制造”变为“俄罗斯制造”。

王翔雨的公司则从单纯卖车,转型为整合车源、物流、售后的全链条平台。“我们要留在牌桌上,不能因为风口过了就离场。”

四、未来怎么走?三招破局“持久战”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车企要在俄罗斯立足,必须做到三点:

1. 深度本地化:把核心部件本地化率提至60%以上,降低成本、贴近市场;

2. 产品适应当地化:比如优化电动车在极寒天气下的电池性能;

3. 搭建售后体系:把服务覆盖率提至90%以上,扭转“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说得更直接:“中国汽车出海不能只追求规模,更要树立‘安全、可靠、高端’的品牌形象。”

从“快钱时代”到“深耕时代”,中国车商在俄罗斯的这场冒险,像极了一场商业版的“冰与火之歌”。有人撤退,有人转型,也有人选择扎根。

正如一位车商所说:“如果你真心想深耕,什么时候入场都不晚。”这场出口“持久战”没有捷径,唯有踏实建体系、做品牌、稳服务,才能穿越周期,真正赢得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