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时你有没有过疑问: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花出去,到底谁把钱赚走了?是车企赚得盆满钵满,还是上游供应商闷声发大财?今天用权威数据拆解汽车成本真相,看完终于明白钱的真实去向!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5年中国汽车成本分析报告》,一辆10万元级燃油车的平均制造成本约6.3万元,占零售价的63%,剩下3.7万元要分给多个环节。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结构更颠覆认知,10万级电动车仅电池成本就占30%-35%,相当于3-3.5万元,远超燃油车的发动机成本占比。

首先看上游核心供应商,这才是真正的“赚钱大户”。燃油车领域,发动机和变速箱成本占整车28%-32%,约1.8-2万元,这部分技术壁垒高,成本压缩空间极小。而新能源车时代,电池厂商成了最大赢家:2025年第二季度,宁德时代毛利率达25.58%,总营收超941亿元,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毛利率也普遍在17%以上。更关键的是,电池成本曾占新能源车总成本的70%,即便2025年已降至30%以下,仍是最核心的成本项。
芯片厂商的赚钱能力更惊人。2025年第二季度,东土科技的车规级芯片毛利率高达38.21%,纳芯微、芯海科技等企业也都保持34%以上的高毛利,远超主流车企的盈利水平。要知道,现在哪怕10万级家用车,电子电气系统成本也占18%-22%,且每年还在以5%-8%的速度增长,智能化越普及,芯片厂商赚得越多。
再看车企本身,其实远没想象中赚钱。2025年上半年,汽车板块整体毛利率仅15.56%,净利率更是低至4.34%,其中乘用车板块毛利率只有14.36%。车企的成本除了零部件采购,还要承担巨额研发投入——一款新车研发费用高达20-50亿元,需通过大量销售逐步摊销,这部分就占车价的7%-10%。更无奈的是,2025年车市价格战激烈,车企普遍降价促销,销售费用率反而下降0.59个百分点,相当于用利润换市场。

经销商和税费也是钱的重要去向。10万级车型中,经销商毛利润约8000-12000元,涵盖4S店运营和人员成本;营销费用占5%-8%,约5000-8000元,包括广告、促销等支出。而各类税费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包含增值税、购置税等,以10万级燃油车为例,仅购置税就达8800多元,再加上其他税费,合计占比可达车价的10%-15%。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降本增效的隐性成本。有数据显示,部分车企为压缩成本,将后扭力梁设计寿命从12年降至6年,单台车仅节省127.6元,但年销100万辆就能省下10亿元,后续却可能增加消费者的维修成本。这种“隐性省钱”最终还是由用户买单。

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吐槽“芯片和电池厂商才是暴利”,毕竟38%的毛利率远超车企的14%;也有网友理解“车企研发投入大,薄利多销合理”;还有人疑问“为什么碳酸锂价格降幅达86%,车价却没降多少”。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观点更戳中要害:中国车企利润增长主要靠电池业务,不造电池的车企盈利微薄,甚至面临亏损。
其实造车就像一场“分钱游戏”:核心供应商赚技术的钱,车企赚规模和品牌的钱,经销商赚服务的钱,国家赚税费的钱。2025年1-9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5%,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说明造车生意早已不是“一本万利”。
看完这份成本拆解,你还觉得车价贵吗?你认为芯片、电池厂商的高毛利合理吗?如果再买车,你会更在意车辆的成本构成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造车背后的赚钱逻辑!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