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凯哥,
最近汽车圈爆出一个小热点:京东上线了一款租电版广汽新能源车,5万块就能提新车,月租电池399,还能随时换电。
这个价位要是放在以前,可能就只能买到的续航短、安全性差的“老头乐”,现在却能拿下正经A0级轿车。

更让人好奇的是,京东明明是电商平台,怎么突然下场卖车?
京东要正式杀入汽车行业了吗?
这是不是要和小米、理想正面刚?
但是如果你仔细拆开这套交易结构,就会发现:
京东这次根本没打算靠卖车赚钱,它赚的,是“金融租赁的钱”。
这套玩法,其实和我们熟悉的“信用租机”一模一样。
三方搭台:各赚各的钱,各担各的责京东这一款5万租电版电车,本质是广汽、宁德时代、京东三方搭的一个利益共同体。
没有谁大包大揽,而是把“造车-用车-赚钱”的完整链条拆解开,每家只干自己最擅长的事,精准分摊成本和风险。
1、广汽:只做“造车的事”,稳赚生产钱
广汽在这个合作里的角色很纯粹——“生产方”。
负责这款车的研发、制造和品控,确保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符合A0级标准。
5万块的车价里,大部分会给到广汽,覆盖研发和生产成本。
对广汽来说,这种合作避开了“卖车难、压库存”的痛点:
不用它自己砸钱做渠道、搞营销,只需要按京东的订单生产,相当于“有保价的生意”,稳赚不赔。
2、宁德时代:卖电池+建换电站,赚一个“长期服务钱”
宁德时代的核心动作有两个:一是把电池卖给京东,二是建换电站网络。
这款车支持换电,而宁德时代目前已经建成700座“巧克力换电站”,计划今年冲刺1000多座,而换电站的密度,就直接决定了车主的使用体验。
对宁德时代来说,这是“一举两得”:
既卖掉了电池,又通过换电站绑定了长期用户,未来车主换电、电池维护,都绕不开宁德时代,相当于锁定了一个长期收益。
3、京东:不碰生产,只玩“金融租赁”,赚“租金差价”
这才是整个模式的核心。
京东既不造车,也不建换电站,而是做了“资金枢纽”和“租赁平台”:
你花3万块从宁德时代买一块50度电的电池,然后把电池“分租”给买车的车主,每月收399元租金。
按电池8年的使用寿命来算的话,京东一块电池能收回来的租金是:
399元/月×12月×8年=38304元。
再扣除3万的采购成本,单块电池能赚8304元,这还没算上未来电池回收的残值收益。
简单说,京东卖的不是“整车”,是一个“电池租赁服务”;
赚的也不是“车的差价”,是一个“金融租赁的利息差”。
所以说:
表面上看你花5万买车,其实你买的只是“车身使用权”。
电池的部分,是京东“租”给你的。
这就是一个标准的“金融租赁三段式结构”:一家造产品,一家持核心资产,一家做资金循环。
京东不是卖车,而是在拆资产很多人会有疑问:这个不就是“以租代购”吗?和银行的车贷有啥区别?
恰恰就是这一点,体现了京东的操盘逻辑:比银行更懂“轻资产”,也更懂我们消费者。
银行做车贷,核心是“放贷”:
你买10万的车,银行借你8万,要收利息的,还要押你的车辆登记证做抵押,本质就是“重风控、重抵押”。
但京东的玩法完全不同:
不用抵押,降低门槛:
车主花5万买的是“裸车+电池使用权”,车辆登记证在自己名下,不用押给京东,这个对消费者来说,“所有权”更有安全感,5万的投入也没压力。
把“大成本”拆成“小支出”:
传统你买一个电车,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50%,10万的车,电池就值4万。
京东把电池从车价里拆出来,变成“月付399”,相当于把“一次性花4万买电池”变成“每月花399租电池”,大大降低了购车门槛。
风险转移,自己不背锅:
电池的衰减、维护、回收,都由宁德时代负责;
车的质量问题,由广汽负责。
京东只做一个“资金和租赁的中介”,不用承担生产和售后的重风险,这才是轻资产的精髓。
对京东来说,最大的资产不是车,也不是电池,而是“流量和信任”:
用自己的电商平台引流,用“京东”的品牌背书让消费者敢买,然后把流量变现成“长期租金收益”,稳赚不赔。
我们来算一笔账:
一块宁德时代50度电的电池,成本约3万元;京东以399元/月出租给用户;电池寿命按8年算,总回款约4万元。也就是说,京东用3万买资产,用8年赚回4万。
它赚的不是利息,而是一个现金流的差价。
看起来熟悉吗?
这个和我们的设备租赁的逻辑,一模一样。
只不过京东换了一个更大的载体——“汽车电池”。
它在做的,是资产的分期化与现金流证券化。
为什么京东能玩这套?
金融租赁不是说“谁想做都能做”的游戏。
京东能做,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三个关键能力:
信用数据能力:京东金融早就积累了用户的支付与信用模型,能够做到精准风控。
支付闭环能力:京东支付能够承接分期扣款,形成完整的现金流通道。
供应链金融经验:京东熟悉商品租赁结构,从手机分期到车电分租,本质都是相通的。
这就意味着,京东不是在扩赛道,而是在复制它熟悉的金融模型。
从“车”到“电池”:这是租赁行业的未来方向京东这次做的事,其实也是在验证一个趋势:
租赁,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效率工具。
当你把“车身”卖给用户,“电池”租给用户,整个交易结构就变成了一个现金流循环系统。
未来,这类逻辑还会延伸到更多品类:
AI算力的GPU分租工业设备的模块租赁无人机、摄影机、直播设备的分层租赁这些本质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把一次性买卖,拆成可复投的现金流。
对租赁商家的启发:别看产品,看结构很多租赁商家还在比“租金高低”,其实我们真正要做的,比的是一个“资金结构”。
① 收益来自结构,而不是租金。
同样一台设备,不同周期与残值的设定,回本速度是完全不同的。
② 平台在玩金融,不是在卖货。
京东赚的是现金流的复投收益,而不是硬件差价。
③ 拆分资产,是未来租赁的主线。
用户看的是“能用”,商家赚的是“使用周期的钱”。
这个就是金融租赁的底层逻辑:你租出去的不只是设备,而是未来的现金流。
最后:说到底,京东卖车的本质,是用“电商流量”撬动“金融生意”,用“轻资产模式”切入“重资产行业”。
京东不是为了和蔚小理去拼销量,而是为了验证一个“可持续的资产循环模型”:
车身资产化、电池金融化、现金流闭环化。
对于租赁商来说,这是一个提醒:
未来的竞争,不在谁的货多、谁的租金高,而在谁能跑通“现金回流周期”,
因为这才是,所有租赁生意的底层真相。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