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AI赋能出行,全场景智驾时代真的来了!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1 08:41:04 阅读量:0

飞象原创(高靖宇/文)2025 年的智能驾驶赛道,早已告别 “谁先实现高速 NOA”“谁的传感器更多” 的初级竞争阶段 —— 当头部企业陆续攻克城市道路基本场景后,全行业正集体陷入一场 “进阶性焦灼”:智驾系统能 “按部就班开车”,却离 “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突发状况” 仍有差距。

就在这一行业寻求突破的关键节点,小鹏 2025 科技日带来第二代 VLA 智驾系统,直接砍掉 “语言转译” 环节,实现 “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 的端到端生成,不仅重构了自身的竞争力,更隐隐勾勒出智驾行业从 “机械执行” 迈向 “类人决策” 的新方向。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智驾玩家未来竞争的核心逻辑:谁能先让系统真正 “理解物理世界”,谁就能掌握下一阶段的话语权。

智驾破局:从 “模块拼接” 到 “一体智能”

传统智驾的 V-L-A 架构(视觉识别 - 语言转译 - 动作指令),本质是将驾驶决策拆分成多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的优化都可能与其他环节形成 “断层”—— 比如视觉识别出 “路口加塞车辆”,语言转译时若出现语义偏差,动作指令就可能延迟或失误。小鹏第二代 VLA 直接砍掉 “语言转译” 环节,实现 “视觉到动作” 的端到端生成,相当于让智驾系统拥有了 “直接思考” 的能力,反应效率提升的同时,也避免了环节拆分带来的误差累积。

物理AI赋能出行,全场景智驾时代真的来了!-1

这一突破绝非偶然。早在 2023 年,特斯拉就已在 FSD 中尝试端到端技术,华为 ADS 3.0 也提出 “减少中间决策链路” 的思路。为何头部企业纷纷向端到端靠拢?核心在于 “分步式架构” 已触及效率天花板 —— 当行业普遍能实现高速 NOA、城市 NOA 后,继续优化单一环节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而端到端架构是突破这一局限的关键路径。它标志着智驾行业从 “堆功能” 的初级阶段,迈入 “提效率” 的成熟阶段,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代 VLA 能实现 “智能涌现”,背后是小鹏近十年积累的 “大算力 + 大数据” 底座:3 万卡云端算力集群常年保持 90% 以上运行效率,720 亿参数的基座模型每五天完成一次全链路迭代,近 1 亿条真实驾驶视频组成的数据集,覆盖的极限场景相当于人类司机连续驾驶 6.5 万年。这些数字看似夸张,却恰恰是智驾系统 “理解物理世界” 的前提 —— 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模型迭代,没有海量的真实数据训练场景应对能力,端到端架构只能是 “空中楼阁”。

如今,“算力 + 数据” 已成为全球智驾玩家的共识。华为打造了昇腾 AI 算力集群,为 ADS 提供支撑;特斯拉超算 D1 芯片的算力规模持续扩容;百度 Apollo 也在加大对真实路测数据的积累与自动化标注技术的研发。行业竞争早已不是 “算法优化” 的单点对抗,而是 “算力 - 数据 - 模型” 全链路的综合较量 —— 谁能构建更高效的算力循环、更丰富的数据集,谁就能在智能进化中占据先机。

竞争焦点转移:“智能涌现” 能力改写智能驾驶定义

尽管第二代 VLA 代表了端到端架构的进阶,但行业并未形成 “一刀切” 的技术路线。目前,仍有部分企业选择坚守分步式架构的优化 —— 比如理想汽车通过提升视觉感知精度、优化地图匹配算法,来增强智驾的稳定性;蔚来则聚焦于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 + 视觉 + 毫米波雷达),试图通过 “冗余感知” 降低决策风险。

路线分化背后,是企业对 “智驾安全性” 的不同理解,但 “去中间化” 的共识已逐渐形成。无论是端到端架构直接砍掉转译环节,还是分步式架构优化环节衔接效率,核心目标都是减少决策链路、降低人工干预需求。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未来 3-5 年,智驾行业不会有唯一的‘正确路线’,但‘更高效、更直接的决策逻辑’一定会成为所有路线的最终指向。”

在第二代 VLA 的测试中,一个细节尤为值得关注:系统自主学会了识别交警手势、预判红绿灯通行 —— 这些场景并未经过专门训练。这一 “智能涌现” 能力,标志着智驾系统从 “被动执行预设指令”,向 “主动理解场景规律” 转变。此前,智驾的竞争焦点是 “谁先实现高速 NOA”“谁的城市 NOA 覆盖范围更广”,但未来,竞争将转向 “谁的系统能自主适应更多未知场景”。

比如,当遇到 “施工路段临时变道”“行人突然横穿马路” 等未被训练过的场景时,传统智驾系统可能因 “无法识别” 而请求人类接管,而具备智能涌现能力的系统,能通过对物理世界规律的理解,自主做出决策。目前,华为、特斯拉等企业也在研发类似能力 —— 华为 ADS 通过 “场景迁移学习”,让系统在陌生场景中快速适配;特斯拉 FSD 则通过 “多场景数据融合”,提升系统的泛化能力。可以说,智能涌现能力将成为未来智驾产品的核心差异化指标。

结语:物理AI赋能出行,开拓行业新边界

物理 AI赋能出行,本质是将智驾纳入 “具身智能” 的范畴 —— 即让机器在物理世界中具备 “感知 - 决策 - 行动” 的自主能力。这一定位,或许预示了智驾行业的长远方向:未来的智驾系统,不仅要能 “开车”,还要能 “理解开车的环境”、“预判环境中的风险”,甚至能 “根据用户习惯调整驾驶风格”。与此同时,行业格局也将迎来重构。传统车企若无法突破 “芯片 - 操作系统 - 模型” 的全栈自研能力,可能会逐渐沦为 “硬件代工厂”;而科技公司若不能解决 “技术落地的场景适配性”,也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