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9(图片|配置|询价)这次带着一堆“首发技术”登场,全系标配520线激光雷达,轴距直接拉到3160毫米,明显是冲着高端全尺寸SUV的市场空白来的。但最值得聊的还是那个“恒星超级增程系统”——纯电续航402公里,综合续航破1500公里,配66度电池和1.5T增程器,用的还是和宁德时代搞的800V碳化硅平台。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技术上其实暗藏两个信号:一是增程路线正在从“过渡方案”变成“主流选项”,二是电池和发动机的协同效率被卷到了新高度。402公里的纯电续航,几乎覆盖了90%用户的日常通勤,而亏电油耗优化和92号汽油适配,又降低了长途使用的成本焦虑。
从用户角度看,这车瞄准的是那群“既要纯电体验,又怕补能麻烦”的高预算群体。但问题在于,智己的品牌溢价能否支撑起预计50万以上的定价?毕竟同样玩增程的理想L9、问界M9早就把市场占住了,后来者光靠参数堆砌很难撕开口子。更何况,激光雷达和高级智驾现在都快成旗舰车型的标配了,用户真正买单的未必是硬件参数,而是实际落地时的可靠性和体验平滑度。
再说市场环境,今年新能源价格战打得血肉模糊,增程车却逆势增长,理想一个月交八万辆已经证明了这个赛道的潜力。但政策层面正在悄悄转向——插混和增程的绿牌优势在部分城市开始退坡,纯电和氢能才是长期政策鼓励的方向。智己这时候压注增程,像在赌一个窗口期:趁着市场对纯电续航焦虑还没完全消退,用“超长纯电+低油耗增程”的组合抢时间。
国际视角更有意思。欧美车企还在纯电平台上苦熬充电网络和电池成本,中国品牌已经用增程+插混打出了差异化。但海外市场对增程技术一直有点“冷处理”,认为这是技术绕道。如果智己这类车型能靠续航和成本打开海外市场,说不定能改写全球对混动路线的认知。

最后扔个争议点:增程技术看似解决了续航问题,但它到底是在推动电动化,还是变相延续燃油生命线?当车企把资源投入增程研发,纯电平台的进步会不会被拖慢?有人说这是务实创新,也有人批评这是“电动化逃兵”。问题来了:如果未来充电网络像加油站一样密集,今天这些堆料复杂的增程车,会不会迅速沦为过渡时代的牺牲品?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