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广汽集团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引发行业震动:第三季度单季净亏损17.74亿元,同比下滑27.02%,前三季度累计亏损更是高达43.12亿元,同比降幅超3691%。更严峻的是,旗下子品牌几乎全线下滑,合资、自主板块双双承压,这场始于“番禺行动”首年的阵痛,让这家老牌车企的转型之路充满未知。
一、巨亏背后:销量下滑与转型阵痛的双重夹击广汽集团的亏损并非偶然,而是行业竞争与自身转型滞后的集中爆发。销量端,2025年1-9月累计销量118.37万辆,同比下滑11.34%,核心子品牌集体遇冷:广汽本田销量同比下滑27.6%,广汽丰田仅微增5%,曾经的盈利支柱合资板块增长乏力;自主品牌传祺与埃安更是遭遇两位数下滑,东吴证券测算显示,第三季度自主单车亏损高达1.9万元。
盈利端的压力同样显著。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持续升级,广汽推出的多款重点新能源车型仍在销量爬坡期,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收益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研发投入与渠道改革成本高企,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巨额开支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利润,叠加既有4S店主导的销售体系与新能源转型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营销效能不足进一步拖累业绩。
二、症结所在:三大短板制约发展脚步深入剖析,广汽集团的困境源于三大核心短板。首先是转型节奏滞后,在行业向新能源、智能化加速迭代的关键期,其直营、代理等新渠道建设落后于同行,产品开发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仍需提升,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结构的快速升级。其次是过度依赖合资品牌,长期以来,广汽本田、广汽丰田是集团的盈利核心,但随着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反应迟缓,增长动能衰减,集团业绩随即承压。

最后是海外根基薄弱,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海外销量同比增长36.5%,但整体规模仍小,在渠道建设、产品管理与经营协调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对冲国内市场的下滑压力。三大问题交织,让广汽在行业洗牌中陷入“旧动能减弱、新动能未起”的尴尬境地。
三、破局尝试:合作与出海双线发力面对困境,广汽集团已启动多项破局动作。对外合作方面,9月携手华为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启境”,10月联合京东、宁德时代推出新车并探索汽车消费新模式,试图借助合作伙伴的技术、渠道优势快速补齐短板。董事长冯兴亚明确表示,这些合作项目在正式交付后,将对销量和盈利产生正向贡献。
出海成为另一重要突破口。2025年第三季度,广汽已进入英国、波兰等欧洲市场,计划2026年一季度在欧洲交付AION V和AION UT两款全球战略车型,并目标2028年实现欧洲市场全覆盖,构建本地化生产与研发体系。目前其海外业务已覆盖85个国家与地区,570多个销售网点的布局,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四、未来展望:“番禺行动”能否兑现承诺?2025年启动的三年“番禺行动”,是广汽集团的核心转型蓝图,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占总销量60%以上,挑战200万辆销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加快渠道改革,平衡传统4S店与新渠道的协同发展,提升营销效能;二是聚焦核心技术,将325亿元现金储备与充足融资能力转化为研发优势,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降低单车亏损;三是深化国际化布局,让海外业务从“增量”变为“主力”,对冲国内市场压力。
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亏损并非广汽个例,但能否在阵痛中完成转型,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与执行能力。广汽集团的36.5%的海外销量增速、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相对健康的财务结构(资产负债率45.3%),都是其破局的底气。
三季度的巨亏既是警示,也是转型的“催化剂”。对广汽而言,唯有加快补齐短板,将战略规划落地为实际成效,才能在新能源赛道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场“战时状态”下的转型之战,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也为传统车企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