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期因召回 11.6 万辆标准版 SU7 引发热议,不少车主疑惑:为啥不退定金?没提车就要缴尾款?召回真是 “版本升级” 吗?要弄清这些问题,得先看懂小米汽车的股权架构 —— 这里面藏着风险隔离的关键,也关系着消费者权益。
先看核心架构:小米集团注册在开曼群岛,用的是科技公司常见的 VIE 架构。简单说,若负责生产的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时只拿它的生产线、库存等资产还债,小米集团通过多层控股,能把风险完全锁在这家公司里。也就是说,供应商或车主想追责,只能找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法律上没法让小米集团 “兜底”。
更关键的是雷军专门设的 4 家造车公司,分工把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变成了 “空壳”:

这就解释了车主的疑问:不退定金,是因为签合同的 “空壳公司” 没钱,钱在小米景明科技手里;催缴尾款,是因为按规定要每 60 天给供应商结款,但库存周转超期,只能靠催尾款补资金;而 SU7 召回,官方说是 “版本升级”,市场监管总局却点明是 “安全与环保缺陷”——“空壳公司” 依赖其他企业供技术、资产,质量把控难免存隐患。
至于为啥营销时要绑小米集团?一是靠集团名气让车主放心,二是为融资。小米集团 2018 年 IPO 募 240 亿港元,后续通过回购、增发又融 291 亿港元;2024 年 3 月股价高位时,雷军减持套现 400 多亿,热度高的小米汽车,其实是调节市场情绪、助力资本运作的一环。
当然,用股权架构隔离风险不是小米独有的,这是合规操作。咱们拆解这些,不是要攻击谁,而是想让消费者看清权益边界 —— 消费时多了解背后逻辑,才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