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一句话,整个智能车圈都坐不住了。2025年11月7日那场特斯拉股东会,他轻描淡写说了句“FSD可能在2026年2月或3月全面落地”,可背后藏着的动静,比表面大得多。中国这片全球最卷的新能源车市场,终于要迎来那个传说中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了。虽然国内还没官宣,但风已经吹起来了。
你要是只看销量,那可能真看不懂这场游戏。FSD在美国早就不是试验品了——几百万车主开着带Beta系统的车,自己处理环岛、无保护左转、复杂街道,全靠纯视觉加AI大模型撑着。它不靠激光雷达,就靠八个摄像头和一套越来越像人脑的神经网络。V13版本更是狠,直接端到端,从图像输入到方向盘指令一气呵成,中间不拆模块,不走传统路径规划那套老路子。
但这套系统这几年一直卡在中国门口。原因也不复杂:咱们这儿路况太魔幻,数据监管又严,L3以上责任怎么算还没定论。说白了,不是技术不过关,是规则没跟上。可一旦这些坎迈过去,智能驾驶的闸门一开,整个行业都会被推着往前走。

更让人眼热的是它的赚钱模式。北美那边,1.2万美元买断,或者199美元按月订,简直是印钞机。你想想,如果在国内定价1500元一个月,哪怕50万人用,一年就是90个亿,毛利率超七成。这哪还是卖车?分明是卖软件服务。汽车以后不再是耐用品,而是能不断更新、解锁功能的移动终端。
更关键的是,这条链子一旦动起来,整条产业链都要抖三抖。国产智驾芯片正在加速上车,地平线征程6、黑芝麻A2000这些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新车发布会上,2026年可能是它们真正规模落地的一年。虽然特斯拉自己玩自研芯片,但国内车企肯定得用自己的“心脏”。
还有传感器。FSD虽说是纯视觉,但国内大概率会要求冗余设计,特别是高速、雨雾天,眼睛不够用的时候,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还得顶上。别以为这只是补位,未来这些硬件才是安全兜底的关键。

更别提背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仿真测试平台、自动标注系统、车云协同架构。这些基础设施,才是让AI越开越聪明的幕后功臣。每辆车都在帮系统学习,每一趟行驶都在喂数据,这才是护城河。回过头看,2014年特斯拉进中国,带来了电动化的启蒙;这一回,要是FSD真落地,带来的可能是驾驶方式的彻底重构。本土车企压力山大,但机会也摆在眼前。你不用跟风做激光雷达,但你必须有自己的“大脑”。小鹏、华为、Momenta都在追端到端这条路,脚步一点没慢。这场赛跑,才刚刚过半。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