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车主退保!2025车损险新规虽扩保障,为啥还是不被买账?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4 04:20:04 阅读量:0

车主们最近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2025年车损险新规。按说这次改革是好事,把原来的盗抢险、自燃险、玻璃单独破碎险、发动机涉水险等多个附加险,都直接整合进了车损险主险里,保障范围比以前广了不少。可让人意外的是,新规落地后,全国有42%的车主选择退保或直接不买。

不是车主们不重视车辆保障,而是新规没解决核心痛点,甚至让一些车主觉得“保障扩了,性价比却降了”。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掰扯清楚,为啥看似更全面的车损险,反而不受待见了。

首先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保费和车辆价值的“剪刀差”没理顺。车损险保费的计算,主要看车辆购置价、使用年限、车型和出险情况,可实际情况是,车辆贬值速度远比保费下降速度快。尤其是车龄超过5年的老车,二手残值可能只剩几万块,但车损险保费一年还得一千到三千多。

42%车主退保!2025车损险新规虽扩保障,为啥还是不被买账?-1

举个直观的账:一辆当年15万买的车,开8年后残值可能就3万左右,可车损险保费每年仍要1500元上下。就算连续5年不出险,累计交的保费也快赶上车辆现在的价值了。而老车的维修成本其实不高,小刮小蹭几百块就能搞定,就算是中等程度的维修,费用也往往比多年累计的保费低,这就让很多车主觉得“买不如赌”。

更让人无奈的是,部分特殊车型的保费简直“离谱”。电动车、超豪华车,还有出过险的车,保费高到让车主直呼承受不起;甚至有保险公司对5年以上的电动车直接拒保车损险,哪怕车主想买都没门路。还有像86、思域这类偏运动的车型,部分公司会限制车主年龄、驾龄,30岁以下男性驾龄不足3年,保费可能上浮90%到150%,这种隐形限制也让不少车主望而却步。

其次,保障范围“看似全面”,实际使用中却有不少“隐形门槛”。新规整合了多个附加险,表面看保障覆盖更全,但理赔时的条件限制没减少。比如发动机涉水险纳入主险后,仍有“二次打火不予理赔”的规定,很多车主不清楚这个细节,真出问题了才发现没法获赔。

还有定损标准和实际维修费用脱节的问题。车主去4S店维修,用的是原厂配件,费用自然高;但保险公司定损时,往往按副厂件或市场价核算,导致定损金额远低于实际维修费用,差价还得车主自己补。这种“保障写在纸上,理赔卡在中间”的情况,让车主觉得“保障虽多,能用的却少”,自然对车损险没了信任。

再者,理赔流程繁琐、体验不佳,也是车主放弃的重要原因。很多车主反映,出事后报案、现场勘查、定损、准备材料、审核理赔,一套流程走下来,短则几天,长则几周。需要准备的材料一大堆,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单、事故责任认定书、维修发票样样不能少,有些还得往返多个部门办理,耗时又耗力。

更关键的是,小事故理赔不划算。本来只是几百块的小刮擦,要是走车损险理赔,第二年保费就会上涨,算下来反而比自己掏钱维修更贵。而大事故的理赔争议又多,定损金额、维修项目常常和保险公司达不成一致,最后往往是车主妥协让步。这种“小事故懒得赔,大事故难赔”的处境,让车损险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

还有一部分车主是出于驾驶自信和风险判断。不少老司机驾龄十几年,从没出过重大事故,驾驶习惯好,能提前预判路况,觉得自己发生事故的概率极低。对他们来说,车损险就是一笔“闲置开支”,不如把省下来的保费花在车辆保养上,反而更实用。

另外,很多低价车车主也觉得车损险性价比不高。一辆价值5万左右的经济型轿车,每年车损险保费大概1000元,保费占车价的比例达到2%。如果车辆使用频率不高,只是日常通勤代步,车主会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毕竟就算出点小问题,自己也能承担维修费用。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所有车主都适合退保。新车、高价车、新手司机,还有经常跑长途、路况复杂的车主,车损险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发生严重事故,维修费用可能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有车损险能大大减轻经济压力。

给大家几个实用建议:车龄超8年、残值低于5万,且平时只在市区短途开的老车,可考虑放弃车损险,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定期保养;车龄3年以内的新车,或者车辆价值较高的,建议保留车损险,毕竟车辆贬值慢,一旦出险损失较大;电动车车主如果能买到车损险,尽量不要退保,因为电动车的电池、电机维修成本远高于燃油车。

其实车主们不是排斥车损险,而是希望“保费合理、理赔顺畅、保障实在”。2025年车损险新规的初衷是好的,扩大保障范围是进步,但如果不能解决保费与车辆价值不匹配、理赔繁琐、隐形限制多等问题,很难让车主真正买账。

希望保险公司能多倾听车主的声音,优化保费核算机制,让保费跟着车辆残值合理下降;同时简化理赔流程,明确定损标准,减少理赔争议。只有让车主觉得“花的钱值,出了事能赔”,车损险才能真正发挥保障作用,而不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选择。

最后提醒大家,退保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车况、驾驶习惯和经济情况综合判断,不要盲目跟风。毕竟保险的本质是防范难以承担的风险,要是自己能承受潜在损失,再考虑退保也不迟;如果不确定,也可以咨询专业的保险顾问,避免后续出问题追悔莫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