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套箱也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吗?”在观看埃安i60的上市发布会时,当主持人提到副驾驶手套箱容积达14.5升时,我媳妇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瞬间点醒了我:“过去看的那么多新车发布会,好像确实没见谁专门拿手套箱来宣传。”
把手套箱做大,说难,其实还真挺难!

因为其背后是庞大的空调风箱,侧方有仪表板横梁,要想在不影响副驾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把手套箱做大,真有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整个发动机舱的布局。
埃安i60之所以想要突出这一点,明面上是在强调它的储物空间很丰富,但其实暗地里或许正是在宣示,其原生纯电平台所带来的工程紧凑性,绝非一般“油改电”或油电共用平台所能媲美。
纯电出身的增程车!
埃安i60作为埃安首款增程+纯电双动力车型,同时也是广汽集团首次以插电混动车身份进军10-15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市场(严格来说,增程也属于插电混动的一种)。的确,广汽在新能源领域摸爬滚打那么多年,终于进军最核心的家庭用户市场。
然而,抛开埃安给i60定义的种种荣光,我认为这款车型相较于同级别其他竞品,其最大亮点在于其空间利用率。
埃安i60的车长仅为4685mm,却拥有2775mm的轴距。这样一款A级车的尺寸,竟然蕴含着B级车的空间表现。其后排腿部空间达到1037mm,头部空间为1020mm,即便是像我这样身高1米8的壮汉,坐在后排也显得颇为宽敞。
除了乘员舱空间的出色表现,埃安i60的后备箱空间同样令人满意。在常规容积(即满员情况下)下,后备箱仍能提供416升的储物空间,轻松容纳8个20寸行李箱。相比之下,同价位的一些车型,即便标榜自己为中型SUV,后备箱常规容积却不足400L。
可以说,埃安i60的空间布置能力在同级中确实非常罕见,既能保证后排乘客的宽敞舒适,又拥有出色的后备箱储物能力。而这背后,正是“纯电平台打造增程车”所带来的结构性优势。
与传统燃油车平台围绕发动机、变速箱进行布局不同,纯电平台以电池、电机为核心,机械结构更紧凑、布置更灵活,从而实现了“得房率”的最大化。i60虽然加入增程系统,但其底层架构仍遵循纯电平台的空间逻辑,而非在燃油车框架中“见缝插针”,这才是其空间表现超越同级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电”是它的原生基因,只有不到4.7米车长的i60得以搭载接近30度的大容量电池,实现CLTC工况210公里的纯电续航,真正满足用户“日常通勤不用油”的需求。同时,它也继承了纯电车型的补能效率,支持3C快充,15分钟即可从30%充至80%,极大缓解了续航焦虑。
更进一步说,这种平台优势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高效”。
从更合理的底盘布局、更优的重量分布,到更短的开发周期和更强的零部件通用性,纯电平台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是研发理念和产品定义的革新。i60作为这一理念下的产物,其每一个细节——包括那个能装下笔记本电脑的手套箱——其实都是这种系统性能力在外部的自然显现。
埃安做回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然而,在纯电平台上打造“油车”实为一大挑战。因其发动机舱空间本就有限,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布置一台性能强大的发动机,成为埃安i60必须直面的难题。如今,埃安成功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星源增程技术。
星源增程技术最初应用于昊铂HL的混动系统,旨在实现小体积但高性能的动力输出。目前,其能量转化效率高达3.73kWh/L,位居行业领先地位。在匮电状态下,其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5.5L,经媒体实测甚至能达到4.9L/100km的优异表现。
当然,高能效并非星源增程的最大亮点。其最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匮电状态下的性能表现,增程器持续发电功率高达85kW,同级领先,配合180kW高功率电机,即使在亏电状态下仍能保持150公里/小时的高速持续行驶,有效解决了传统增程车匮电时“光吼不走”的痛点;
二是出色的静谧性,凭借发动机黄金悬停技术,埃安i60在启动和停机时的抖动分别降低70%和55%,结合全车多处隔音措施,实现了怠速充电时车内噪音仅40分贝的静音水准。在时速120km/h条件下,车内噪音表现优于部分进口豪华纯电SUV,也因此荣获中汽中心“静音之星AAA”认证。
换言之,即便在匮电状态,埃安的星源增程技术仍能确保驾乘体验媲美纯电车。这种能力,正是广汽过去二十年在发动机领域厚积薄发的成果。
进入2025年,你会发现,曾经专注于纯电的车企,也开始涉足增程或插混领域。然而,在广义混动的领域,主导权无疑将落在广汽这类传统主流厂家手中。原因无他,电驱方面的高度同质化已为纯电市场所验证,真正决定各款插混、增程车优劣的,只会是发动机。
正如埃安i60所展现的,发动机不仅决定了匮电性能,甚至也影响了空间布局。然而,在油混领域,高低之分尤为明显——无论是发动机的热效率,还是油电的转化效率,几乎只有传统主流厂家在刷新纪录,曾经口悬若何的新势力在这方面似乎集体哑火。
毋庸置疑,新势力车企在电驱智能化、用户体验创新上常领先一步,但在高效内燃机、复杂能源管理、精密NVH控制等需深厚机械工业底蕴的领域,传统车企凭借长期研发、测试和数据积累,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星源增程技术的优势,正是这种体系化能力的集中体现。
你可以永远相信埃安
其实,广汽涉足混动领域的时间并不比比亚迪晚多少,甚至还是国内首家推出增程技术的车企。早在2012年,广汽便推出了首款,同时也是国内首款增程车型——GA5 REV,并正式上市。即便在如今的广州街头,你偶尔仍能见到这款车的身影。
然而,遗憾的是,广汽并未坚持混动技术路线,而是几乎以“All in 纯电”的姿态全面投入新能源市场。这一“All in”策略意味着广汽要将自己与零跑、小鹏等一众新势力车企置于同一起跑线,抹去了过去数百亿计的投入与积累。
当然,这一选择也不难理解。作为国企,广汽必须以国家政策方针为重,而事实上,它也确实享受到了纯电市场的红利。
自2021年乘联会开始统计新能源厂商数据以来,埃安一直稳居纯电车企前三名,并在新能源总榜中稳定在前六名。到了2023年,埃安更是以48.36万辆的销量跻身总榜前三,同比增长76.7%,市占率达到6.3%。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广汽埃安借助政策红利迅速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三小龙”之一,但其销量构成中网约车占比过高,且C端市场与B端市场缺乏明显区分,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损害到何种程度?我好几次在广州的高速路口遇到运管截停网约车,发现只要是挂着埃安车标的三厢、两厢轿车,都会被无差别地叫停。渐渐地,埃安在广州这一大本营成了网约车的代名词,遭到C端消费者的嫌弃。
B端市场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销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从2024年开始,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多地开始对网约车总量进行动态管控,甚至直接停发运营资格证。埃安失去了重要的销量支柱,开始走下坡路。
在原有体系内挣扎,只会越陷越深,因此埃安进行了一场自我革命。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自i60之后,埃安将启用全新的命名体系——其中“A”代表轿车、“i”代表SUV、“N”代表MPV——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明确区分B端和C端市场。
尽管B端市场给埃安带来了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市场实则蕴藏着巨大机遇。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网约车和出租车,以10-15万公里的年行驶里程,为埃安提供了持续优化零部件和系统品质的宝贵资源,不断锤炼埃安电动车的品质。
这正是埃安的独特优势,其他厂商难以匹敌。或正因如此,我们才在发布会上见证了埃安所做出的震撼承诺——烧一赔三!要知道,即便是“烧一赔一”也只有极少数主机厂敢承诺,“烧一赔三”无疑彰显了埃安的勇气和担当。
埃安i60不仅仅是一款新车,它更是广汽埃安的一场“正名之战”和“回归之战”。
它揭示了,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正在从上半场的“电动化普及”和“智能化炫技”,转入下半场的“硬核技术内功”和“体系化效率”的比拼。当行业趋于理性,那些曾被忽视的、需要时间沉淀的核心能力,将重新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不仅是埃安的自我救赎,更预示着一条属于传统主流车企的逆袭之路:用最深厚的造车底蕴,打造最懂用户的新能源产品。(文|大雄)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