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ETC要被淘汰”“车牌付将成主流”的讨论在车主圈持续升温。从人工收费到ETC普及,再到如今车牌付试点扩围,高速收费方式正经历第三次变革。不少车主疑惑:到底该选车牌付还是继续用ETC?两者真的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车牌付:无设备“无感通行”,优势与风险并存

所谓“车牌付”,核心是通过高清摄像头识别车牌,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后自动扣费,实现“不装设备、不掏手机、抬杆即走”。早在2018年河南就已试点,如今浙江、广东、江苏等多地已实现高速场景落地,甚至延伸至停车场、隧道缴费。
它的优势十分明显:
- 门槛低:无需安装OBU设备,线上3分钟即可完成车牌与支付账户绑定,新车主、租车用户无需跑网点办手续;
- 场景广:除高速外,还能覆盖商场停车场、城市隧道,部分城市已实现“一牌通用”;
- 体验顺:通行速度达秒级,比ETC的5-8秒更高效,尤其适合偶尔跑高速的城市通勤族。
但风险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套牌隐患,一旦车牌被克隆,他人通行费用可能被误扣,目前系统暂无法100%区分真假车牌;其次是识别局限,暴雨、大雪或车牌污损时,识别准确率会从正常的98%降至90%以下,导致扣费失败或重复扣费;此外,支付宝端的车牌付还要求芝麻信用550分以上,单笔限额100元,超限额需补现金或扫码,灵活性受限。
ETC:稳定仍是核心优势,痛点待解
作为当前高速收费的“主力军”,截至2025年3月,全国ETC用户已突破3.2亿,覆盖率达87%,尤其受常年跑高速的货车司机、长途车主青睐。它依靠车载OBU设备与路侧单元通信,识别稳定性强,不受天气影响,且全国联网、优惠明确——货车桥隧路段最低85折,普通车型普遍有95折,部分省份还推出“月通行满500元返5%”的阶梯优惠。
但ETC的“笨重感”也让不少车主吐槽:设备需花钱安装(虽多为免费赠送,但更换需付费),换车换牌要重新解绑;部分老设备存在信号漂移问题,曾出现“跑120公里扣140公里费用”的情况;此外,ETC仅限高速场景,无法像车牌付那样跨场景使用,且绑定银行卡后,解绑流程繁琐,部分用户担心影响征信。
如今,多地已开始探索“混合模式”:在ETC车道加装车牌识别功能,有ETC的车辆优先走设备识别,无ETC的自动切换车牌付,无需车主区分车道。比如广州机场高速、浙江杭甬高速,这种“双备份”模式既保留了ETC的稳定性,又兼顾了车牌付的灵活性,试点期间车道通行效率提升了30%。
未来趋势:多元化支付成主流,车主可“按需选择”
从政策导向看,交通运输部并未提及“淘汰ETC”,反而在推进“多元化收费体系”——既升级ETC系统(如取消“四舍五入”、精准到厘计费),也扩大车牌付试点范围。预计未来3-5年,两者将形成“高频用ETC、低频用车牌付”的格局:
- 若你常跑长途、跨省出行,ETC的稳定识别和优惠政策仍是首选;
- 若你主要在市内通勤,偶尔走高速,车牌付的“零门槛”更省心;
- 若你是新能源车主,部分省份已实现“ETC优惠+车牌付便捷”双重叠加,可优先尝试。
最后提醒车主:无论选哪种方式,都需留意细节——车牌付用户要定期清理车牌污渍,避免识别失败;ETC用户需检查设备电量,绑定账户后留存扣费明细。遇到异常扣费,及时通过APP申诉并保留证据,才能真正享受“无感通行”的便利。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