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约140万,渗透率58.7%,创年内高位;乘联会预估10月乘用车NEV批发161万再创新高。看上去“全面大胜”。可同一时间,门店与二网喊“难”、价格战卷到见骨、售后和现金流频频拉警报——销量高潮,利润低谷,这才是当下的真实底色。
龙头也感到压力。比亚迪10月销量44.17万,为今年月度新高,但此前9月已出现罕见同比下滑,机构纷纷下调行业利润预期,出口被寄予“增长第二曲线”的厚望。

更大的变量在出海: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额约1127亿美元,继续刷新纪录;多地经销体系、渠道与本土合规加速搭建,欧洲、中东、美洲都在放量。但地缘、关税与合规门槛也在同时升高,难度不比国内市场低。
与此同时,“淘汰赛”已进入加速期:从高合、威马到极越等新势力遭遇停产、破产或重整的消息轮番出现,牌桌在重排,消费者在“抄底烂尾车”、厂商在“自救”、渠道在“薄利求生”。
一场“量与利”的结构性撕裂矛盾1:销量创高 vs 利润承压。 价格战把增量变“薄利”,龙头靠规模与供应链摊薄成本,腰尾部被迫跟价透支现金流;经销端更直接,渠道销量连年下滑与电商直销挤压叠加,让传统4S“被动去库存”。
矛盾2:技术上新快 vs 消费者疲劳。 平均6–12个月一次改款、频繁“降价/焕新”让二手残值与购车信心互相拖累,消费者观望周期拉长,“等等党”壮大,逼着企业再卷价格与配置——恶性循环。
矛盾3:国内渗透高位 vs 海外不确定。 内需高渗透意味着新增份额更难拿,出海虽快,但要面对本地税负、认证、售后、品牌心智与政治风险;短期“走出去”更像转移增长而非提升行业利润率。
数据给出的三条清晰趋势“大者恒强+产业化能力”将决定生死。 具备自研三电、垂直整合与海外工厂布局的车企,才能把价格战打成效率战;否则只会被动跟随,现金流先熬干。10月行业NEV渗透近六成,留给新进入者的“红利窗口”正在缩窄。出口是必选题,但不是万能药。 尽管出口额创新高,但单车利润、合规成本、售后网络投入将吞噬短期收益;真正的护城河在当地制造+本土品牌心智。品牌与残值将成为新战场。 当功能同质化、性能过剩,保值率、用车全生命周期成本(电池衰减、保养、保险、软件订阅)将左右决策;谁能稳定OTA节奏、保证三电质保与渠道服务,谁就能把“销量”变“利润”。给消费者的“避坑清单”价格战尾声买不吃亏? 看“补能+保值+售后”,别只看落地价;关注保修条款、三电质保年限与里程。跟进改款节奏? 追新不如选成熟稳定平台,缩短试错损失。二手残值焦虑? 看品牌残值曲线与更新节奏,尽量避开高频大降价型号。给从业者的“自救法则”从“堆配置”转向降本与系统工程(平台化、通用化、软硬解耦)。把“降价促销”转成全生命周期价值(金融、保险、能源、保养、订阅)。出海以本地化制造+合规先行为抓手,少打价格牌,多打效率与质量牌。结尾|请在评论区给出你的判断销量高、利润薄、出口强、内卷猛——这是2025中国新能源车的真实样貌。你更担心哪一项:A. 价格战继续、行业利润长期难修复;B. 国内见顶、出海受阻;C. 频繁改款降价导致残值“雪崩”;D. 供应链与经销渠道的系统性风险?
写下你的城市与品牌选择,你会继续买国产新能源吗?为什么?
#新能源车 #价格战 #出海 #中国制造 #汽车产业 #心智与财富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