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6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抛出重磅消息:未来一两个月内,将向拥有FSD(受监督)功能的车主开放“边开车边发短信”权限。这一宣称基于FSD技术“足够可靠”的判断,却瞬间将自动驾驶行业的技术边界、法律合规与安全责任问题推向舆论焦点,背后是特斯拉在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加速冲刺与多重阻力的激烈碰撞。
从技术逻辑来看,特斯拉此次功能开放的底气,源于FSD系统的持续迭代与数据积累。目前FSD已升级至v14版本,最新的v14.1.5版本在感知精度与决策稳定性上进一步优化,而马斯克更是放出“v14.3版本可让用户睡着觉抵达目的地”的预期。支撑这一自信的核心技术,是特斯拉的“世界模拟器”神经网络系统——该系统每天能处理相当于人类500年驾驶经验的数据,通过虚拟场景训练让FSD不断应对罕见、复杂的边缘路况。截至目前,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显示,开启FSD的车辆每行驶约792万公里才发生一次碰撞,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这成为其宣称“技术可靠”的关键依据。
但技术参数的亮眼,难以掩盖现实层面的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法律合规性矛盾: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司法管辖区,边开车边发短信属于违法行为,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法律追责。马斯克虽表示开放功能前会“查看安全数据”,却未明确说明FSD如何规避这一法律风险——是通过技术定义将“驾驶员分心”转化为“系统主导驾驶”,还是需等待监管政策对自动驾驶场景的重新界定,目前仍是未知数。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无监督FSD”的长期跳票与责任界定模糊**。回溯历史,马斯克已连续六年承诺推出无监督FSD,却多次推迟时间节点:从2025年底交付的原计划,到此次股东大会上再度延后至2026年。当前开放“边开车边发短信”的前提,是FSD需承担起完全驾驶责任,这意味着系统必须真正摆脱“受监督”属性。但现实是,即便升级至v14版本,FSD仍存在明显短板——测试用户反馈,系统在绕过路面坑洼时反应犹豫,甚至无法识别阳光直射下驾驶员眯眼的警报误触发情况,这些细节暴露的技术漏洞,让“无监督驾驶”的安全性存疑。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该归属于驾驶员、特斯拉厂商,还是监管部门的批准流程,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此次功能更新更显遥远。尽管特斯拉FSD已在中国获得“部分批准”,2024年上海临港新片区的路测、2025年的限时体验活动也逐步推进,但国内版本与海外存在显著差距:一方面,受数据合规政策限制,中国用户数据无法传输至境外训练,导致FSD对电动车混行、公交车道识别等中国特色场景适应性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国内FSD仍被定义为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承担责任,6.4万元的选装价也远高于华为、小鹏等本土车企的智驾方案,性价比争议持续发酵。马斯克预测2026年2-3月FSD在中国获得完全批准,但从技术本地化进度与法规适配节奏来看,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仍需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推动“边开车边发短信”功能,并非单纯的技术炫技,更暗含特斯拉布局Robotaxi的战略意图。此前特斯拉已宣布计划2026年投产无人出租车Cybercab,其每公里运营成本仅0.81元,较传统油车、电车分别节省58%、43%。若FSD能实现无监督驾驶,将直接为Cybercab的商业化扫清技术障碍,成为特斯拉开辟新增长曲线的关键。但从当前争议来看,这条赛道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更需跨越法律、监管与用户信任的多重关卡。
总体而言,特斯拉FSD“边开车边发短信”的功能宣称,是自动驾驶行业从“辅助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跃迁的一次大胆试探。它既展现了特斯拉的技术野心,也暴露了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当技术创新速度远超法律与伦理的配套进度时,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创新与合规,将是所有玩家必须面对的长期命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期待“分心驾驶”成为现实前,更需要清醒认知: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是安全,而非单纯的“解放双手”。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