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要取代燃油车”的论调还在发酵,市场却杀出一匹“黑马”——传统燃油车销量连续三个月逆势增长,8月销量同比暴涨13.5%,达90.2万辆,1-8月销量同比降幅收窄至0.3%,较去年17.3%的下滑幅度大幅改善。这波回暖让不少人疑惑:燃油车难道要“起死回生”?但专家明确表态,短期反弹难改车市长期“脱油向电”的大趋势。
三连涨背后:政策、价格、需求三重发力
燃油车的逆势回暖,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政策端,“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精准发力,燃油车置换最高可享1.5万元补贴,直接激活了下沉市场和老旧车置换需求,全国补贴申请量已突破千万份,成为销量增长的重要推手。
市场端,车企的“以价换量”策略成效显著。为争夺市场份额,燃油车价格持续下探,自主品牌部分车型入门价跌至5-6万元,合资品牌优惠力度普遍达2-3万元,上汽通用昂科威(图片|配置|询价)Plus更是推出16.99万元的“一口价”,销量迅速反弹走出低谷。同时,燃油车配置全面升级,曾经新能源车型专属的大屏、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配置,如今在十几万的燃油车上已成标配,性价比大幅提升。

需求端,燃油车的核心优势仍不可替代。在充电桩覆盖率较低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燃油车“5分钟加油续航数百公里”的便捷性远超新能源汽车;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燃油车稳定的续航表现也契合长途出行需求,这些场景成为燃油车坚守的“基本盘”。
车企态度转变:从“弃油转电”到“油电并行”
面对燃油车的回暖态势,国内外车企纷纷调整战略,从激进的全面电动化转向“油电并行”。保时捷宣布暂停纯电计划,转而加大内燃机技术研发投入;广汽丰田集中推出赛那、汉兰达等四款燃油车智能版,发力燃油车智能化升级。

自主品牌也态度明确,吉利集团CEO淦家阅表示“燃油车板块不仅不会收缩,还会继续加强”;长城汽车发布“泛内燃机战略”,一汽-大众坚持“油电混共进”,均强调燃油车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奇瑞汽车更是在燃油车领域强势发力,9月挂牌上市,为燃油车市场注入强心剂。
专家泼冷水:短期反弹≠长期反转,脱油向电是必然

尽管燃油车表现亮眼,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只是市场的短期理性回归,难以改变长期趋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燃油车的回暖更多是政策刺激和价格优惠带来的短期效应,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5.3%,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燃油车仅保有近45%的份额。
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也表示,燃油车的竞争力提升更多依赖价格下探和配置升级,但其技术迭代速度远不及新能源汽车,长期来看,在环保政策收紧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脱油向电”仍是不可逆的趋势。从出口数据来看,2025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4.6%,而燃油车出口同比下降7%,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未来格局:油电协同发展成过渡阶段
分析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车市将呈现“油电协同”的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将持续抢占一二线城市及年轻消费群体市场,凭借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扩大优势;燃油车则坚守下沉市场和特定场景需求,通过智能化、低油耗升级维持竞争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空间更加多元:充电桩覆盖完善的城市,新能源汽车仍是通勤首选;充电不便或有长途出行需求的用户,燃油车仍是稳妥选择。而对于车企来说,“偏科”不可取,兼顾新能源与燃油车发展,既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需要,也是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
燃油车的三连涨,为车市带来了更多变数,但并未改写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充电桩网络的持续完善以及环保政策的逐步收紧,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仍将逐步萎缩。你认为燃油车的回暖是短期反弹还是长期反转?你买车会优先选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