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万买的电车,竟是车企骗补的‘工具车’?明年还可能不达标?”
10月19日,财政部通报的72家车企涉嫌骗补超93亿的消息,让准备买车的人倒吸一口凉气。更让人纠结的是,2026年7月电池新国标即将实施,“现在买怕踩坑,等明年又急用”的焦虑,在车友群里炸开了锅。
一边是骗补丑闻暴露的行业积弊,18万辆“幽灵车”凭空消失,车企靠伪造记录套取补贴;另一边是新国标带来的品质升级,“撞击不起火、快充300次不坏”的硬指标摆在面前。
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看似热闹的降价潮背后,藏着普通人必须看懂的3大变局!

一、骗补“升级版”曝光:车企的3套“猫腻手法”,消费者最该警惕
这次财政部通报的骗补案,早已不是简单的虚构销量,手段已经迭代到“钻制度空子”的新阶段。普通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买到为骗补而生的“问题车”。
● 1. 第一代骗补:“纸上造车”,1131辆假车骗走2.6亿

最直白的骗补方式,就是完全虚构产销数据。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典型,压根没生产车辆,却伪造了1131辆汽车的销售记录和合格证,轻松骗走补贴2.6亿元。
这类车根本不会流向市场,但它暴露了早期监管漏洞——只要有纸面凭证,就能套取补贴。虽然现在这类手法少了,但仍有小厂铤而走险。
● 2. 第二代骗补:“造了就拆”,短续航车成“补贴工具”
随着监管加严,车企开始玩“擦边球”:生产符合补贴标准的最低配置车,拿到钱就闲置或拆解。
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车企专门造续航300公里左右的车型,刚好卡在补贴门槛上,内饰简陋到没有空调,出厂后直接拉去仓库,补贴到手就拆解电池重复利用。消费者如果买到这类“库存车”,续航虚标、故障频发是常事。
● 3. 第三代骗补:“合规伪装”,用“资料不全”规避检查
这是最隐蔽的手法:车企确实生产了车辆,但通过“凭证丢失”“流程瑕疵”等理由,规避补贴发放后的核查。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就用这招,将1683辆未完工车辆提前办行驶证,虚报销量骗补5.2亿元。等监管部门核查时,企业以“生产线记录损毁”为由搪塞,让追责变得困难。
二、新国标“硬指标”落地:现在买车的3个“坑”,90%的人没在意
2026年7月1日实施的电池新国标,被称为“史上最严”,现在市面上超半数车型可能不达标。准备近期买车的人,一定要避开这3个坑:
● 1. 坑一:“旧电池清库存”,降价车可能是“问题车”
最近很多车企大幅降价,部分车型直降3-5万,背后可能是在清理不符合新国标的旧电池库存。
新国标要求电池撞击3次后无泄露、不起火,而现在不少车型的电池外壳强度不足,撞击后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这些车现在不降价甩卖,明年7月后就卖不出去了!
● 2. 坑二:“快充虚标”,300次循环后可能“趴窝”
新国标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电池短路不能起火爆炸。这戳中了很多车企的“软肋”。
目前有些车型宣传“快充半小时充满”,但实际用的是低成本电芯,快充200次后容量就衰减50%,不仅续航缩水,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买车时一定要问清“电芯类型”和“快充循环测试数据”,别被宣传话术骗了。
● 3. 坑三:“售后缩水”,旧标准车可能“修不了”
新国标实施后,不符合标准的车型可能面临“配件停产”的问题。有些小众品牌的旧款车型,本来售后网点就少,明年之后可能连电池配件都买不到,出故障只能报废。
所以买车别只看价格,优先选主流品牌已经官宣“符合新国标”的车型,或者明确承诺“旧车可免费升级电池”的品牌。
三、行业“大洗牌”来了:普通人买车、用车的3条“保命建议”
骗补整治+新国标落地,新能源车市必然迎来“大洗牌”。对普通人来说,与其纠结“现在买还是等明年”,不如记住这3条实用建议:
● 1. 买车先查“两记录”,避开骗补车企
- 查“车企信用记录”: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搜车企名称,看是否有“骗补处罚”记录,被通报的72家车企直接排除;
- 查“车型备案信息”:在工信部官网查车型备案,看电池是否标注“符合2026新国标预认证”,有预认证的车型更靠谱。
● 2. 验车认准“3个细节”,别被“伪安全”忽悠
提车时一定要现场验车,重点看3处:
- 看电池标签:是否有“容量”“电芯品牌”“生产日期”,生产日期在2025年10月之后的,旧库存概率更低;
- 查充电测试:让销售现场演示快充,看充电功率是否和宣传一致,有无异常发热;
- 要检测报告:要求4S店提供“电池撞击测试报告”和“快充循环测试报告”,拿不出的别买。
● 3. 用车牢记“2个习惯”,延长电池寿命
不管买新车还是旧车,正确用车能减少安全隐患:
- 避免“过度快充”:尽量用慢充,每周快充不超过2次,减少电池衰减;
- 定期检测电池:每年去4S店做一次电池健康度检测,发现容量衰减超30%及时维权。
从93亿骗补被曝光,到电池新国标落地,我们能看到新能源车市正在“刮骨疗毒”。虽然过程中难免有车企“甩锅”“清库存”,但长远来看,规范只会让行业更健康。
对普通人来说,买车不是“赌运气”,而是“看细节”。把“查记录、验细节、好习惯”这三点记牢,不管市场怎么变,都能避开坑、选对车!
你最近在看新能源车吗?遇到过哪些套路?评论区聊聊,给准备买车的朋友支支招!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