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被问爆了:“明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半,比亚迪说不涨价,是不是现在该等等再买?” 作为盯了车圈六年的老炮,我翻遍工信部新政和车企动作,发现这事根本不是“省1.5万”那么简单——车价牌没变,但你买到的车早被悄悄“调包”了。
先给心急的车友划重点:2026年购置税从全免变减半,插混续航必须超100公里才合格。比亚迪看似“原价卖车”,实则早用“增续航、调配置”的套路平衡了成本。这篇用大白话拆解背后的门道,不管今年买还是明年买,看完都能少踩坑。
一、新政砸下“双响炮”:110款车将退市,车企提前“大换血”
10月9日工信部正式发文,2026年新能源车购置税新政的两条硬规矩,直接给车企划了红线。这可不是小调整,简直是逼着行业“大扫除”。

第一炮是“减税缩水”:以前新能源车全免购置税,30万的车能省2.65万;2026年起改成减半征收,最高只减1.5万,相当于买辆20万的车要多掏近9000块税钱。第二炮是“技术加码”:插混(含增程式)车的纯电续航,必须达到100公里以上才能享受减税,燃料消耗量和电能消耗量还得符合严苛标准。
这两条一叠加,直接判了短续航车型“死刑”。业内统计,目前市面上续航50-80公里的插混车有110多款,明年1月1日起都会从免税目录里被剔除,要么清库存退市,要么升级改款。吉利银河星耀6就有60公里续航版本,现在经销商都在压库存,打算12月清仓冲量,这波操作其实是行业缩影。
比亚迪的反应快得惊人。从今年9月开始,旗下车型集体“换血”:秦PLUS把55公里续航版砍了,直接上128公里的新版本;宋L甚至推出200公里续航的顶配;连汉系列都把纯电续航翻了倍。表面看是“加量不加价”,实则是提前让全系车型符合新政标准,把明年的阵痛消化在当下。
我上周去4S店看车,销售直言不讳:“现在卖的都是‘新政适配版’,老款短续航车型早没库存了。” 这波操作确实聪明,既避开了政策风险,又靠“长续航”的噱头吸引了眼球。
二、比亚迪的“平衡术”:续航涨了,这些配置可能偷偷减了
很多人觉得比亚迪“原价升级续航”是良心,但掰开配置表一看,门道全在细节里。车企从不会做亏本买卖,续航增加的成本,早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了。
最明显的是“低配车型消失术”。以前秦PLUS有55公里入门版拉低起售价,现在直接砍掉,只剩128公里版本,起售价看着没变,但实际入门门槛高了。我对比了新款宋Pro和老款,10.28万的入门版确实换了四连杆悬挂,续航也从81公里提到110公里,但老款有的定速巡航、后座出风口居然成了选装,智能驾驶辅助更是直接阉割。
这背后是比亚迪的“技术底气”在撑腰。2025年它刚发布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到160Wh/kg,充电速度和成本控制都更有优势。加上电池、电机、电控全是自研,把续航从55公里提到128公里的额外成本,自己能消化六成以上。实在兜不住的部分,就通过“减配非核心配置”来平衡,普通消费者不仔细对比根本发现不了。
但不是所有车企都有这本事。我问过一家二线品牌的销售,他们的插混车型要把续航从80公里提到100公里,光电池成本就得涨8000块,又没有自研技术压成本,要么就得把车价涨5000,要么就得偷偷换便宜的内饰材料。明年买车,你会发现这种“隐性减配”会越来越多。
三、明年买车必变的3个趋势:低价车消失,中高配成主力
结合新政和车企动作,2026年车市会出现三个明显变化,每一个都和咱们的钱包挂钩。作为老车迷,这些趋势早有苗头,只是新政把节奏加快了。
第一个趋势是“丐中丐版绝迹”。现在吉利银河星耀6的60公里版本还在清库存,明年这类短续航车型直接没资格减税,车企肯定不会再产。就算是长续航车型,入门版也会越来越少——比如极氪001看似有4个配置,实际通过限时权益引导大家买中高配,低配版基本没现车。以后想买10万以内的新能源车,选择会少一大半。
第二个趋势是“中高配成销售主力”。车企最喜欢推中高配,一来利润空间大,能覆盖续航升级的成本;二来配置丰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比亚迪2025年推出的新车里,连海鸥、海豚这类平价车都开始加智能驾驶配置,其实就是在引导大家往高配置选。我算了笔账,同一款车中高配比入门版贵2万,但算上购置税减免和配置价值,反而比“买入门版+后期加装”划算,这也是车企的精明之处。
第三个趋势是“车价不变,体验变了”。以后买车不能只看“裸车价”,得看“综合价值”。比如有的车续航涨了,但隔音材料从隔音棉换成了塑料;有的车加了智能驾驶,但取消了座椅加热。就像比亚迪秦L纯电版,车长增加了,智驾配置也上了,但后排空间其实比老款略小,这些细节都需要亲自去试驾对比。
四、今年买还是明年买?两类人别选错,省的不止1.5万
很多人纠结“现在下手还是等明年”,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关键看你的需求。结合我的经验,给不同情况的车友分了类,直接对号入座就行。
1. 这类人赶紧下手:12月前买短续航插混,省得更多
如果你预算有限,想买10万左右的插混车,现在是最后的机会。像吉利银河星耀6的60公里版本,现在不仅能享受全免购置税,经销商为了清库存还能再降6000块,算下来比明年买长续航版本省1.5万都不止。
但要注意两个坑:一是问清楚库存车的生产日期,别买到存放超过半年的车;二是确认三电质保政策,有的库存车可能不享受终身质保。我邻居上周买了辆短续航插混,就是等到12月初提车,经销商还送了充电枪,性价比拉满。
2. 这类人可以等等:刚需长续航,明年选择更丰富
如果你本来就想买续航100公里以上的插混或纯电车,完全可以等明年再买。一方面,比亚迪、吉利这些车企的新车会集中上市,比如比亚迪的汉L、唐L都搭载了第五代DM技术,智驾配置也更全,能选的车型比现在多;另一方面,部分品牌为了抢市场,可能会推出“购置税补贴”活动,把多交的税钱通过优惠补回来,就像极氪001现在的限时补贴一样。
不过要做好“取舍”的准备:明年的入门版车型可能比现在的中配还贵,想要性价比就得接受部分配置缩水。比如你在意智能驾驶,就得选中高配;如果只想要基础代步,入门版的长续航车型也够用。
五、买车避坑指南:3步算清“真实成本”,别被车企套路
不管今年买还是明年买,都得学会算“细账”。车企的套路再多,也经不住这三步拆解,教你一眼看穿虚实。
第一步:算准“购置税差额”。用“车价÷1.13×10%”算出全额购置税,再看能减多少。比如20万的车,2025年全免能省1.77万,2026年减半只省8850,差额近9000块。如果车企把车价涨了5000,实际只省3850,根本没宣传的那么划算。
第二步:扒光“配置表里的猫腻”。找老款车型配置表对比,重点看这三项:一是“看得见的配置”,比如座椅材质、中控屏尺寸;二是“看不见的配置”,比如隔音材料、底盘悬挂;三是“常用的功能”,比如倒车影像、定速巡航。要是发现老款有的配置新款没了,就算续航涨了也得掂量掂量。
第三步:确认“质保和售后”。很多车企会给新款车加质保政策,比如比亚迪的三电终身质保,但库存老款可能不享受。还有保养成本,新款车型的配件是否更容易买到、价格是否亲民,这些都得问清楚,别光看眼前的车价。
六、新政不是“涨价理由”,而是行业升级的信号
最后想聊聊我的看法。很多人觉得车企“增续航减配置”是在套路消费者,但换个角度看,新政其实在倒逼行业进步。
以前有些车企靠“50公里续航+低价”打市场,看似便宜,实际电池容量小、安全性差,长期使用成本更高。现在要求续航超100公里,还得符合能耗标准,等于把“劣质车”挡在了门外。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快到60%,越是普及,越需要高标准来保障消费者权益。
比亚迪的“平衡术”,本质上是传统车企转型的缩影——用技术优势消化政策成本,而不是简单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这比那些“直接涨价”或“偷偷减配核心部件”的品牌,已经算有诚意了。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新能源车“增续航减配置”能接受吗?如果是你,会为了长续航放弃智能驾驶这类配置吗?
买车是大事,别被“省1.5万”的噱头冲昏头,算清细账才是真省钱!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