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智己LS9预售,一张后备厢组成沐浴帘的场景一度引发讨论。官方宣称,用户选装野奢户外套件后,提供了一个可以悬挂于尾门之上的“单人简易淋浴房”,通过后备厢下沉空间内的10升水箱供水,接通车辆电源后,加热模块可在10分钟内将水温升至45℃,搭配双开门冰箱与零重力座椅,这款旗舰SUV试图将汽车包装成“移动生活空间”。
但实际体验中,10升水量仅够沙滩游玩后冲脚或清洁宠物,难以支撑深度清洁;车内煮火锅则要面对空间局促、油污难清理的问题,若操作不当还可能引发电路故障。对多数日常通勤的消费者而言,这些功能更像猎奇的附加项,而非必须的需求。
当然,这种“脑洞设计”并非智己汽车独有,近年来新能源车企在差异化竞争的焦虑下,涌现出不少游走在实用与噱头之间的创新。

比如特斯拉曾以代表未来的极简设计为名,砍掉Model 3、Model Y的转向灯拨杆与换挡拨杆,将操作分别集中到方向盘与中控屏上。官方宣称这是驾驶革新,但现实很快打脸,车主反馈紧急情况下容易误操作,欧洲E-NCAP测试中人机交互评分暴跌20%,因误触屏幕导致的剐蹭投诉量飙升45%。
最终特斯拉不得不妥协,在中国市场重新标配转向灯拨杆,还让老车主付费2499元加装,这场“创新”最终以用户当付费测试员收场。
更夸张的是极石01的车载马桶,为打造户外场景解决方案,将中央储物箱改造成可拆卸马桶:套上一次性塑料袋、搭配除臭凝胶,宣称解决“户外三急”。但实际使用中,车厢异味难散,日常放置马桶圈让乘客倍感膈应。
所谓的配套车载厨房,不过是成本几百元的折叠桌板,户外爱好者可以自行加装,完全称不上核心竞争力。市场也用销量给出反馈,极石01月均销量仅在千台左右,即便叠加钓鱼套件等场景营销,也未能突破小众冷门的标签。
还有些设计看似科技感拉满,实则忽略了用户的基础使用需求。极氪X为追求简约外观,直接取消车门把手,需要按车窗旁的按钮开门。实际用车场景当中,抱着东西时单手操作不便,老人小孩上车常因不熟悉打不开车门,遇到事故时甚至可能影响逃生效率。
此外,还有阿维塔、享界等品牌搭载的电子外后视镜,虽然宣称视野要比传统后视镜宽3倍、不用担心下雨、还防眩目,但夜间清晰度受光线影响大,成本也要比传统后视镜高数倍,且目前仅为推荐性标准,部分地区法规不允许上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更像华而不实的配置,而非提升体验的必需品。
这些奇葩创新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同质化加剧的焦虑。随着三电技术、智能座舱的差距逐渐缩小,“冰箱彩电大沙发”已经成了中高端车型的标配,部分车企为博取关注,不得不转向猎奇卖点。但核心矛盾在于,它们大多混淆了场景创新与需求痛点的边界。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将奇葩设计当作“遮羞布”,由于缺乏自研三电系统、智驾技术,试图用这类噱头配置转移注意力,掩盖核心产品力的平庸。
不过,消费者正变得更加理性,市场也在悄然纠偏。隐藏式门把手面临国标限制,零重力座椅因安全风险被C-NCAP 2027版纳入评估范围,电子外后视镜的上路标准也在逐步明确。这些变化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汽车的创新不能脱离交通工具的本质,安全、便捷、可靠永远是底线。
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从来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而应该是对消费者有切实帮助的设计。如果只是为了制造话题,强行给汽车加装“洗澡”“马桶”等非核心功能,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终究难逃被市场教育。
汽车行业的竞争,终究要回归产品本身。当营销噱头的新鲜感褪去,只有那些能平衡实用、安全与体验的车型,才能经得起市场考验。
最后问大家一下,你觉得车企的这些创新设计有用吗?选车的时候会考虑它们吗?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