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一次公共事件的处置不当就可能撼动企业根基,西贝此前因公关失当陷入舆论漩涡的案例,正是最好的警示。对于看重品牌口碑、注重安全与责任的消费者而言,车企的公共事件处理能力,早已成为衡量其是否值得信赖的核心指标。理想汽车近年先后经历 MEGA 外形抹黑、车主 “低素质” 标签、MEGA 自燃召回三大公共事件,其应对方式的迭代,清晰展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的探索,也暴露了待补的短板。
一、MEGA 外形抹黑风波:硬态度反击,用业绩破局事件背景
理想 MEGA 车型发布后,其外观设计被部分账号恶意丑化为 “棺材车”,相关负面评价经算法放大后快速传播,甚至被指有同行操纵抹黑,直接冲击品牌形象。

处理方式
高层快速发声定调,创始人李想亲自下场回应,明确指出抹黑背后的人为操纵痕迹,既安抚内部设计团队,也向公众传递品牌立场,避免负面情绪蔓延。启动法律维权机制,收集恶意抹黑证据,起诉相关自媒体账号及所属 MCN 机构,最终胜诉获赔,以法律手段遏制负面扩散,彰显维护品牌声誉的决心。聚焦产品力突围,未陷入舆论口水战,而是通过强化 MEGA 产品体验,最终推动其成为 50 万元以上 MPV 及纯电车双料销冠,用市场业绩让负面声音不攻自破。核心经验
面对恶意抹黑类事件,“明确立场 + 法律维权 + 结果证明” 的组合拳能有效扭转被动局面,避免被舆论带偏节奏,同时用产品实力夯实品牌信任。
二、车主 “低素质” 标签风波:被动应对失衡,暴露认知短板事件背景
个别理想车主的不文明行为(如乱停车、占用充电桩)经短视频剪辑传播后,被放大为对全体理想车主的 “低素质” 标签化审判,算法助推下形成病毒式扩散,甚至引发品牌形象连带受损,市值短期蒸发 300 亿港元。
处理方式
初期被动防御,公关团队以删除负面内容、关闭评论为主,缺乏主动疏导,被诟病为 “给漏水堤坝贴创可贴”,反而加剧公众不信任。回应方向失衡,创始人李想将事件归因于 “同行操控”,官方仅发布软性《文明驾驶倡议书》,未对不文明行为本身传递明确态度,也未推出实质性约束或引导机制,引发舆论反感。后期轻微调整,通过车主社区推送文明倡导,但缺乏联动第三方(如交管部门)的系统性举措,效果有限。暴露不足
对 “品牌 - 用户命运共同体” 认知不足,忽视公众情绪疏导,将问题简单归因于外部因素,未能及时切割 “个别车主行为与品牌形象”,导致危机持续发酵。
三、MEGA 自燃召回事件:主动担责升级,补位预警与透明短板事件背景
2025 年 10 月,上海一辆理想 MEGA 行驶中突发自燃,10 秒内火势蔓延,相关视频快速传播,触碰消费者安全敏感点,引发大规模信任危机。
处理方式
极速响应安抚,事故次日即公开回应,确认驾乘人员安全撤离,明确表示全力配合消防部门调查,第一时间缓解公众恐慌情绪。主动召回止损,仅一周后便向监管部门备案召回计划,涉及 1.14 万辆同批次车型,推出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 “三换” 方案,叠加超额延保,召回满意度达 87%,展现成熟车企的责任担当。坦诚披露问题,明确事故与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相关,排除电芯自身异常,同时承认云端预警系统虽提前 4 小时告警,但因缺乏应对先例未及时干预,不回避自身短板。进步与残留问题
相比前两次事件,应对更具系统性:响应速度更快、担责态度更明确、补偿措施更务实。但仍存在预警机制实战不足、调查过程信息透明度不够的问题,未能完全消除公众对安全隐患的担忧。
四、整体改进总结:从被动应对到体系化防御,仍需补全细节显著进步
响应效率持续提升,从车主标签风波的 “被动删评”,到自燃事件的 “次日回应、七日召回”,形成了更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处理逻辑从 “外部归因” 转向 “内部担责”,不再简单将危机归咎于同行或外部因素,而是主动直面自身问题(如自燃事件中的技术缺陷、预警不足),更易赢得公众谅解。策略更趋多元,从单一的 “发声 + 维权”,升级为 “响应 + 止损 + 补偿 + 优化” 的全流程处置,同时在最新财报电话会上明确提出 “强化舆论防御,确保问题在扩大前解决” 的主动策略。待补短板
情绪疏导能力不足,面对车主标签这类情绪型危机,仍缺乏同理心沟通,未能有效搭建品牌与公众的对话桥梁。预警机制落地不够,虽有技术预警系统,但缺乏应对新型风险的实战方案,未能将 “被动告警” 转化为 “主动干预”。信息透明度待提升,安全类事件调查过程中,对进展的披露不够及时充分,易引发猜测性舆论。总体而言,理想汽车在公共事件处理上已实现从 “被动救火” 到 “主动防御” 的阶段性升级,核心进步体现在责任担当和响应效率上,但在情绪疏导、细节透明等方面仍需完善,唯有补齐这些短板,才能真正筑牢品牌信任的根基。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