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量大增,填补了市场空白,可俄媒一篇报告直指问题,说我们车的耐用性只有德系的一半,还容易生锈,整体品质赶不上欧美。咋回事?
俄罗斯媒体联合测试机构,曾对十七个中国汽车品牌做了实地考察,覆盖全国多个地区。结果显示,有五个品牌的车型在使用不到两年时间里,车身就出现锈蚀,部件也开始老化。跟德系车的表现比起来,差距明显,寿命基本只有人家的一半。
俄罗斯冬天冷,道路上撒盐多,对防腐要求高,中国部分车型在这点上适应性不足。发动机寿命也短,大概五到七年,而欧美品牌能用到十到十五年。
出租车司机反馈,中国车在低温下启动不顺,电子件容易出故障。国内也有类似情况,消费者平台上锈蚀投诉不少,占到近三成,涉及多个品牌和车型。年检政策严,老车容易被淘汰,中国汽车平均用六年到八年,美国那边十二年多。

耐用性测试得结合当地环境看。俄媒这份报告基于数据,中国车出口俄罗斯从二零二二年起快速增长,到二零二四年上百万辆,可质量适应问题暴露了。专家分析,俄罗斯车主对车的要求高,历史用德系多,对比起来中国车短板就出来了。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速度快,但得一步步补课。

易腐蚀的根子在材料和工艺上。有些厂家为控成本,用普通钢材,防腐涂层薄,遇盐雾和潮湿就扛不住。电泳工艺没跟上,车身防护弱,俄罗斯沿海和北方路况差,锈蚀来得快。

品质整体不如欧美,也跟发动机耐久和零件匹配有关,低温下老化加速。市场反馈直白,俄罗斯车主买中国SUV用五年,锈斑大片,而同期德系还行。而且维修成本高,五六年后超新车价,影响口碑。
中国国内也反映,沿海用户锈蚀多,售后有时推责任到使用不当。政策上,年检淘汰老车,间接缩短寿命。欧美车防腐合金用得多,涂装标准高,中国车得学着点。
2024年中国电动车出口破两百万辆,高价款占比升,但耐用质疑影响信心。客观讲,反馈有道理,中国车从跟跑到并跑,材料升级慢了点,车企得承认,压缩成本不能牺牲品质,环境适应是出口关键。国内消费者也注重实用,锈蚀投诉推动厂家改进。
如今中国汽车工业正抓紧补短板,吉利长城等品牌在俄罗斯用四五年没大毛病,有些车型到十二年。新能源上,比亚迪蔚来碰撞测试好,防腐性能接近国际。刀片电池技术让比亚迪电动销量全球第一,小米SU7压铸车身对标特斯拉。出口高价车型多,打破低质印象。而且用镀锌钢板和注蜡工艺,一汽大众车型证明有效。
中国车企加大投入,工艺迭代快,从性价比到品质驱动。售后建长效质保,像德系十二年防锈,责任落实好。
批评是鞭策,中国制造成长中,短板变优势。电动赛道翻身,比亚迪ATTO3欧洲卖得好,小米雪地测试稳。
2024年进步明显,品质是硬道理。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