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量迷局:头部重构与二线突围的表象
2025 年 “银十” 的销量数据看似一片繁荣,零跑以 70289 辆登顶,鸿蒙智行超 6 万辆,小鹏、小米站稳 4 万辆台阶,但数字背后是剧烈的格局震荡与结构性隐忧:
1. 头部阵营:新旧势力的攻守转换

2. 二线品牌:差异化突围的生存战
极狐以 23387 辆(同比增 110%)成为最大黑马,核心是 A0 级车型 T1 以 6.28 万元起售价击穿入门市场底线,配合年轻化营销实现品牌焕新。而极氪(21423 辆)、阿维塔(13506 辆)则分别依靠性能标签与华为智驾系统切入细分市场,但规模效应不足导致盈利压力显著。
二、经济真相:盈利、现金流与供应链的三重考验销量增长并未同步转化为普遍盈利,新势力正面临 “规模 - 成本 - 利润” 的三角困局:

1. 盈利分化:少数破局与多数承压

2. 现金流:全球化与产能的资金黑洞
头部品牌中,小米为扩建二期工厂已投入超 50 亿元,现金流净额从年初的 120 亿元降至三季度末的 78 亿元。理想为解决 i6 产能问题,向供应商预付 20 亿元设备款,叠加海外市场开拓费用,现金储备同比减少 40%。反观零跑,通过波兰工厂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 12%,反而缓解了国内价格战的现金流压力。
3. 供应链:产能错配与技术依赖
小米、理想的产能瓶颈并非个例 —— 新势力普遍存在 “订单 - 交付” 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行业平均交付周期达 16 周,远超传统车企的 8 周水平。技术层面,鸿蒙智行、阿维塔等过度依赖华为智驾系统,核心算法自主权缺失,面临 “卡脖子” 风险;而小鹏、零跑的自研路线虽构建壁垒,但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 20%,短期内拖累盈利。
三、核心观点:销量只是结果,生存能力看 “三维竞争力”新势力的竞争已从 “销量竞赛” 进入 “生存质量比拼”,单纯的交付数据无法掩盖深层短板,真正的竞争力体现在三个维度:
1. 技术自主权决定抗风险能力
过度依赖外部技术的品牌正在失去主动权 —— 鸿蒙智行因华为智驾系统迭代延迟,导致尊界车型上市时间推迟 3 个月,直接影响销量增长。反观小鹏,图灵芯片量产使智驾响应速度提升 40%,G7 车型因此获得 1.2 万辆订单,证明 “自研技术 + 产品落地” 的闭环才是长期护城河。
2. 成本管控能力比规模更重要
零跑的盈利突破并非依赖绝对规模(全年目标 65 万辆),而是通过架构模块化(零部件通用率达 82%)、供应链垂直整合(自建电池 Pack 厂)实现成本优化。反观理想,虽曾达成百万销量,但增程转纯电的供应链重构导致成本激增,印证 “无管控的规模扩张等于自杀”。
3. 全球化布局决定增长天花板
国内市场渗透率已达 38%,价格战红利见顶,海外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比亚迪、吉利凭借成熟的海外工厂布局(泰国工厂产能 5 万辆 / 月),三季度海外销量分别达 6.92 万、4.07 万辆;而赛力斯海外销量不足 1000 辆,差距已拉开代际。对于新势力而言,能否在 2026 年补贴退坡前打开海外市场,将成为生死线。
四、结语:淘汰赛加速,三类品牌将出局2026 年购置税减半、国补退出的政策节点,将成为新势力的 “大考”。以下三类品牌可能面临淘汰:一是缺乏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的 “组装型品牌”(如部分二线华为生态车企);二是未实现规模盈利、现金流持续恶化的 “烧钱型品牌”(如部分依赖母公司补贴的二线品牌);三是全球化滞后、国内市场被挤压的 “封闭型品牌”(如赛力斯等海外布局缓慢者)。
真正的赢家,终将是那些像零跑、小鹏一样,在技术自研、成本管控、全球化布局上形成协同能力的企业 —— 销量只是这些能力的外在体现,而非成功的原因。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