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风本田公布了2025年10月的终端销量数据:单月销量28896台,1-10月累计终端销量为255073台。其中,CR-V车型10月终端销量15148台,占品牌总销量的52.4%;英仕派10月终端销量5147台。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东风本田自2021年以来销量“五连跌”的持续困境。
销量透视:CR-V独木难支,主力车型全面溃败
东风本田10月销量结构暴露了其过度依赖单一车型的风险隐患。CR-V一款车型就贡献了品牌过半销量,这种“单腿走路”的模式难掩其他主力车型的全面下滑。
曾经与CR-V并驾齐驱的思域,2025年前8个月累计销量仅3.4万辆,单月销量已跌破4000辆。更令人担忧的是,XR-V和艾力绅等曾经的热门车型,销量已滑落至三位数的低谷。产品矩阵的严重失衡,使得东风本田的抗风险能力急剧减弱。

从累计数据看,东风本田1-10月255,073台的销量,相比2020年全年超85万辆的巅峰期,跌幅超过70%。这种断崖式下滑,揭示了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结构性危机。
转型困局:电动化战略“起大早赶晚集”
东风本田的销量崩塌,根本原因在于电动化转型的严重滞后。尽管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首款纯电车型e:NS1,但其市场表现始终不温不火,月销量长期徘徊在几百辆的水平。

2025年推出的本田S7曾被寄予厚望,但市场反响有限。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3-9月,本田S7的单月零售销量最高仅400台,未能进入细分市场的销量领先阵营。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凭借完整的电动化产品线和技术储备,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东风本田虽然规划“2025年电动化车型占比超50%”,但在售14款车型中新能源仅占5款,且市场存在感较低,转型步伐明显慢了。
品质危机:从“品质标杆”到“召回大户”
2025年初,东风本田因转向机缺陷一次性召回856,303辆国产车型,这一创纪录的召回事件严重动摇了消费者对“本田品质”的信任。
曾经的“买发动机送车”口碑,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主导的新时代已逐渐褪色。当年轻消费者追求科技感与个性化时,本田保守的设计风格与燃油车标签,难以吸引主力购车群体。
更重要的是,在比亚迪等本土品牌凭借垂直整合将混动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级的背景下,东风本田即使终端降价5万元,思域售价跌破8万元,仍难敌竞争对手的性价比碾压。
断腕求生:裁员关厂与战略重构
为应对危机,东风本田已启动优化计划,计划削减2000余人,并关停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工厂。这一举措虽能缓解产能利用率不足30%的困境,但也显示了东风本田在电动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压力。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在内部会议上直言:“现实很残酷,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退无可退了。” 他表示,东风本田将以“刀刃向内”的变革决心全面梳理岗位,开辟新路径。
在产品层面,本田试图通过推出新电动品牌“烨”,并加强与中国供应商合作提升智能化竞争力。然而,其武汉新能源工厂规划年产能12万辆,首款车型烨S7上市首月销量不足300辆,暴露出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深层矛盾。
28,896台的月销量,对东风本田而言不仅是数字的下滑,更是传统合资模式与中国市场新规则碰撞的必然结果。当本土品牌以电动化重构价值链时,合资车企若仍依赖“技术引进+品牌溢价”的旧逻辑,难逃边缘化命运。
东风本田的案例,为所有合资品牌敲响了警钟——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时代的车企。留给东风本田的时间,或许只有2025-2027年这三年窗口期。若无法实现电动化产品的实质性突破,等待它的不仅是销量滑坡,而是整个合资模式在中国市场的终章。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