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 2800 亿、退订率 19%:小米汽车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困境!
作者:熙橙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4 14:01:53 阅读量:0

2025 年 10 月,小米集团市值单月蒸发超 2800 亿港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跌幅,同时小米 YU7 退订率飙升至 19%,预售订单连续四周下滑。这场从 “现象级爆款” 到 “信任崩塌” 的转折,折射出跨界造车新势力在供应链管理、用户运营和品牌维护上的系统性挑战。

一、交付困局:产能与策略的双重失焦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尽管北京亦庄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但受英伟达 Thor 芯片量产延迟、电池安全争议(如弗迪刀片电池爆燃事件)等影响,实际交付效率远低于预期。以 YU7 为例,上市首日订单突破 28.9 万辆,但首月仅交付 6024 辆,交付周期长达 50-61 周,是特斯拉(12-16 周)的 3 倍以上。利润导向的交付策略小米优先生产交付利润更高的高配版车型(如 SU7 Ultra),导致普通版用户等待时间被无限拉长。这种 “先贵先得” 的策略与行业通用的 “先买先得” 原则形成鲜明对比,引发用户强烈不满。有车主在社交平台晒出订单截图:同天下单的高配版已提车,而标准版仍显示 “待排产”。资金链压力下的霸王条款为缓解供应链资金压力,小米要求部分准车主在车辆未下线、交付时间未定的情况下,7 日内支付全额尾款,否则没收定金。这种 “未交付先全款” 的模式被车主斥为 “行业毒瘤”,并引发 242 名用户集体诉讼。律师指出,该条款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26 条关于格式条款不得加重消费者责任的规定。二、信任崩塌:从产品争议到品牌透支虚假宣传引发法律纠纷小米 SU7 Ultra 的 4.2 万元碳纤维前舱盖被法院认定构成消费欺诈。法院二审判决小米退还定金 2 万元,并按选装价款三倍赔偿 12.6 万元。实测显示,该部件所谓的 “双风道高效导流” 功能形同虚设,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这一判决不仅重创小米品牌信誉,更可能触发其他车型的集体诉讼。质量问题与售后推诿部分车主反映收到 “维修过的新车”:前舱饰板有二次安装痕迹、保险杠固定点被动过,但小米在交付时未告知。尽管最终通过 “整车终身质保 + 现金补偿” 达成和解,但此类事件加剧了用户对小米品控和诚信的质疑。二手车市场的信任反噬小米汽车保值率 “断崖式下跌” 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辆 2025 年 4 月上牌的 SU7 Max 版,行驶 1.4 万公里后报价仅 25.58 万元,贬值幅度达 18.8%。二手车商直言 “价格一天一变,根本不敢接”,这种终端市场的 “用脚投票” 比任何负面评价都更具杀伤力。三、行业竞争:交付战与生态捆绑的双重挤压竞品的精准狙击蔚来、极氪等车企推出 “补贴小米定金” 政策,用户退订小米后选择竞品可享受 5000 元车款抵扣、免费充电桩等福利。这种 “截胡” 策略利用小米交付周期长的短板,直接分流了 30% 的潜在客户。生态战略的双刃剑效应小米试图通过 HyperOS 车载系统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但汽车业务的信任危机正反噬整个品牌。有用户表示:“汽车都这样了,其他产品又会怎样呢?” 这种负面情绪可能削弱小米在手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用户粘性。四、破局之路:从产能突围到信任重建产能提升与供应链优化小米需加快二期工厂产能释放,确保 2025 年底月交付量突破 5 万台,并通过 AI 视觉检测系统、动态调整交付周期等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应优先解决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的供应瓶颈,避免重蹈 “PPT 造车” 的覆辙。交付策略的彻底调整摒弃 “先贵先得” 模式,回归 “先买先得” 原则,建立透明的排产和交付进度查询系统。针对超长等待用户,可参考特斯拉 “降价险” 或比亚迪 “数字孪生车” 补偿方案,提供积分、保养券等实质性补偿。法律风险与品牌修复积极应对集体诉讼,主动公开碳纤维机盖等争议事件的处理进展,通过 “退一赔三” 等法律途径重塑诚信形象。同时,加强品控管理,上线交付前 PDI 报告公示、App 直播检测过程等透明化措施,重建用户信任。生态协同的再平衡避免过度依赖汽车业务反哺生态,而是通过智能家居、出行服务等场景的无缝衔接,增强用户对小米生态的整体认同感。例如,为小米汽车用户提供智能家居设备折扣、专属充电权益等,将信任危机转化为生态价值的展示窗口。结语

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本质上是跨界造车新势力 “速度与质量” 失衡的缩影。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技术竞争” 转向 “交付竞争” 的关键节点,能否在产能、品控、用户运营等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将决定小米能否避免重蹈威马、天际等车企的覆辙。对雷军而言,当务之急不是强调 “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高性价比 + 用户信任” 的小米模式,在汽车领域依然可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