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威马、哪吒等新势力车企接连退场,留下数百万辆“烂尾车”时,一群年轻人却将其视为“宝藏”。他们以原价1/3的价格抢购这些“报废车”,通过刷机、拆件改装,让“工业垃圾”变身“高性价比神器”。这场看似疯狂的消费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逻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现象:破产车企的“烂尾车”,为何成年轻人新宠?

1. 价格低到离谱曾经售价20万的威马EX5,如今二手价仅8万;哪吒U从18万跌至6万起步。这些“骨折价”让年轻人直呼“真香”——用买新势力入门车型的钱,就能拿下旗舰配置。案例: 95后程序员张浩购入极越07,直言:“100度宁德电池+8295芯片,这配置新车得加10万,现在直接砍到14万!”
2. 配置硬核,品牌“查无此人”年轻人不再迷信品牌溢价,而是紧盯三电系统、底盘、芯片等硬件。高合HiPhi X的激光雷达、威马W6的双叉臂悬挂,成了他们眼中的“硬通货”。

二、操作指南:从“废铁”到“神器”,他们如何逆天改命?
1. 刷机复活“电子大脑”车企倒闭后,车机系统常变“砖头”。年轻人通过第三方破解,刷入安卓系统或开源软件,让中控屏重获新生。技术派自述: “花200块买个破解包,威马车机秒变导航+音乐播放器,远程控车?不需要!”
2. 拆件自救,供应链成“救命稻草”缺配件?找拆车件!电池衰减?换宁德时代新电芯!底盘故障?淘宝300元胶套搞定。案例: 哪吒车主王女士的维修清单:中控屏(拆车件1200元)+ 电池检测(第三方300元)= 总花费不足原厂1/1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争议与风险:便宜背后,是“真香”还是“韭菜”?
1. 法律红线:刷机改装可能踩雷
- 私自改写车辆程序可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若导致排放超标或安全性能下降,将面临罚款甚至扣车。
- 保险公司:改装车拒保或保费暴涨50%,事故后“自掏腰包”成常态。
2. 售后黑洞:修车堪比开盲盒
- 部分车型因停产,配件断供超90%,维修周期长达数月。
- 车企承诺的“终身质保”成空头支票,维权成本高到放弃。
四、深层逻辑:一场年轻人的“反消费主义”实验
1. 对抗品牌溢价陷阱“车企倒闭才看清真相:我们买的不是车,是供应链的承诺。”一位车主直言,宁德时代、博世的零件比车企招牌更可靠。
2. 实用主义至上
- 必选项:续航600公里+、双叉臂悬挂、高通芯片。
- 弃选项:OTA升级、语音助手、品牌社交属性。
3. 低成本试错自由35岁程序员老周的购车哲学:“开烂尾车就像玩开源系统,修修补补还能用,总比花40万买个‘电子宠物’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行业反思:谁来为“烂尾车”兜底?
1. 政策补位:售后保障基金能否落地?专家建议,车企应按比例缴纳“退市保障金”,用于配件生产和维修支持。广汽接盘合创、威马复产的案例,或成破局方向。
2. 第三方维修崛起民营维修厂开始承接“烂尾车”业务,博世、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开放部分配件授权,缓解维修荒。
结语:
当年轻人用螺丝刀和代码重新定义“汽车生命周期”时,这场消费革命已超越简单的“捡漏”行为。它撕开了新势力车企重营销轻售后的遮羞布,更倒逼行业思考:在智能化浪潮中,究竟该为消费者提供怎样的长期价值?
正如一位车主在论坛上的留言:“我们买的不是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连工具都成了玩具,谁还愿意为虚名买单?”
(本文部分案例引自公开报道,改装行为需谨慎评估法律风险)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