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李书福的墙角,都快被挖穿了!
吉利掌门人李书福曾直言:“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是到吉利挖人,没有我们培养的人才,他们造不出车。” 这番话看似狂傲,却揭开了汽车行业人才战争的残酷真相——吉利已成为造车新势力的“人才黄埔军校”。从威马到小米,从营销干将到技术大牛,吉利系高管正密集“输血”竞争对手,成为行业奇观。今天,就让我们盘一盘那些从吉利出走、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
1、威马沈晖:吉利系首个“叛将”,差点颠覆格局
沈晖曾是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的核心操盘手,官至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2015年,他离开吉利创立威马汽车,并带走大批研发、财务等核心人才。

贡献与争议:沈晖利用在吉利积累的经验,帮助威马快速搭建供应链和工厂,一度跻身新势力第一阵营。但吉利随后以“技术秘密侵害”为由起诉威马,2024年最高法终审判定威马赔偿吉利6.4亿元。
结局唏嘘:尽管胜诉,但威马已资不抵债,吉利赢得的更多是象征意义。这场官司也成为汽车行业人才流动中最具警示意义的案例。

2、小米造车“突击队”:吉利前副院长带20人集体跳槽
2021年小米宣布造车后,吉利研究院前副院长率20余名核心骨干加盟,成为小米汽车研发的奠基团队。
精准补位:小米急需传统造车经验,而吉利系人才既懂技术又熟悉供应链,直接加速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研发进程。
行业影响:这次集体跳槽暴露了新势力的普遍困境——缺乏整车研发体系,只能靠“挖墙脚”快速补课。
3、营销悍将转投对手:陈思英与易寒的“回头草”现象
吉利不仅输出技术人才,更培养了大量营销精英。有趣的是,一些人离开吉利后辗转多家企业,最终又回归吉利体系,侧面印证了吉利平台的吸引力。
陈思英:原领克营销核心,2023年被挖至长城汽车担任魏牌CEO,但不到一年便回归吉利体系,出任极星科技产品规划高级副总裁。
易寒:曾任吉利、领克营销要职,2023年跳槽小鹏汽车担任营销副总裁,仅数月后便回归吉利,担任smart中国区CEO。
背后逻辑:营销人才在外“镀金”后回流,反映吉利在体系成熟度与资源稳定性上的优势。
为何吉利总被盯上?人才工厂的三大底气。
1、体系化培养能力:吉利通过沃尔沃等技术合作,搭建了完整的整车研发流程,员工在此获得“从0到1”的经验。
2.、公益办学反哺:吉利创办多所汽车院校,累计培养近20万行业人才,80%流入汽车行业,堪称行业人才“蓄水池”。
3.、技术管理双输出:从研发到营销,从供应链到全球化,吉利覆盖了造车全链路,各领域人才都成为抢手资源。
人才战争没有赢家,但吉利绝对是个“富矿”
李书福的“挖人论”虽带调侃,却点破了行业痛点:当造车门槛降低,人才成为最稀缺资源。吉利系高管的流动,既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格局重塑的缩影。
Copyright © 2025 熙橙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